不活在當下,反而更能做出正確決定?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不活在當下,反而更能做出正確決定?

不活在當下,反而更能做出正確決定?

Photo by Josue Michel on Unsplash

人生中最重要的對話,就是我們與自己說的話。

有一天,我正在整理以前留下的筆記本,發現有頁寫滿「好緊張」、「這樣讓我很不開心」之類的字句,但我努力回想,卻對這件事一點印象也沒有,根本想不起來當時到底在為什麼事焦躁。

這讓我對如何看待負面情緒有了新的想法:此刻的煩惱,也許對未來的我來說根本微不足道。只要這麼一想,原先焦慮的心情便得到舒緩,甚至若將自己假想到更長遠的時間之後,以未來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還能跳脫思考的框架,做出更冷靜的決策與判斷。

這樣的方法幾乎每次都很管用,我一直偷偷視為自己的獨門絕招,直到讀了《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這本書後才知道,原來這樣的思考方式在研究上稱之為心智的時光旅行。研究指出,當人們陷入困境時,請他們想像十年後會如何看待此事,便能有效地讓他們切換到俯瞰視角,就像讓心智先到未來一趟,你便會發現此刻的困難只占人生時光的一小部分,這正是「創造時間距離」的效用,讓人們認知世界並非一成不變,此刻的經驗只是一時的,情況一定會有改變,這樣的時光旅行不僅能有效地減緩負面情緒,還能帶給人們正向的希望感。

研究更發現,當我們切換視角,讓自己的心智狀態「疏離」目前情況,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去看事情,的確會讓我們產生不一樣的思路,提出意想不到的解決辦法。乍聽之下似乎不容易做到,但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時常都在練習───那些戀愛大師們。

你的身邊應該也有這樣的朋友吧?當別人遇到感情問題時,總會有朋友說的頭頭是道,像是談過無數戀愛般替你開釋,授業解惑,時常把「這個不好就換下一個!」掛在嘴邊,但當他們自己陷入愛情難題時,又突然變得盲目,聽不進以前那些開導別人的道理,這正是因為他們從「抽離者」的腳色轉換成「沉浸者」,以第一人稱視角看待事情,容易把困境放大,並且衝動行事。相反地,若我們善用抽離的情緒技巧,就能放寬視野,並能理性地梳理自己的思緒。利用疏離法刻意改變自己的觀點,也是我們在練習自我對話時,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為什麼自我對話需要練習?

自我對話是我們腦內的聲音,也是第一個出現的想法,因此怎麼看待它會影響我們之後的任何決定,若是運用得當,它會如同優秀的助手,幫助我們做出良性的判斷,但如果我們放任內心的自我對話,它有可能也會成為恐懼的源頭,也就是俗稱「自己嚇自己」,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可能逃離自我對話,這是我們一生都需面對的課題,這也是為什麼自我對話的練習如此重要。

上述已經提過,我們可以用心智時光旅行來創造疏離感,跳脫第一人稱視角的思考模式,如果你仍然覺得很抽象,別擔心,還有一個簡易的辦法:說出你的名字。

沒錯,在與自己對話時,用名字來代替「我」,同樣也能有抽離式心智的力量。「OOO,你現在能怎麼做?」、「OOO,你覺得這樣好嗎?」等等的問法,都比使用第一人稱來的有用,且更能有效分析目前的處境。不僅如此,抽離式的自我對話還能引領我們以挑戰導向的思考方式面對難題,曾有研究將沉浸式自我對話者與抽離式自我對話者比較,請他們寫下面對即將到來的壓力的感受,結果顯示,以「我」為主詞的沉浸式對話者透露出較多負面訊息,然而,以「姓名」為主詞的抽離式對話者比起前者,大多都寫下激勵自己的內容,形成明顯的對比。

人的心智真的很有趣,只是換個思考方式,我們就能從中得到力量!

在後疫情時代,必須長時間待在家的我們,也變得更需要頻繁地與自我對話,我們不妨利用自我對話的力量得到安定,試著讓自己用抽離的角度看待困境,相信一定會看到之前從未發現的觀點。

不僅如此,近期更有科學家發現,人類的大腦並不是隨時都活在當下,有三分之一到一半醒著的時間,我們的大腦都在漫遊,回憶過去,幻想未來,而在這分心的時刻中,我們最常做的便是與自我對話,因此,我們無時無刻都可以練習怎麼說、怎麼聽,而且越早練習,我們越有機會在人生中做出更多正確的決定。

►延伸閱讀:設計你的小習慣:每天只要剔一顆牙,就能養成潔牙好習慣
►相關書籍:天下雜誌《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伊森‧克洛斯 著

開根好_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_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