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招牌最美味,航港人最愛的港邊小吃!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無招牌最美味,航港人最愛的港邊小吃!

無招牌最美味,航港人最愛的港邊小吃!

圖片來源:canva圖庫
你認識基隆嗎?你記憶中的基隆,有什麼樣的景致風光?廟口夜市、山風海雨、思慕的人、中元祭‧‧‧‧‧‧這些構成記憶的元素,其實都與海港有著密切關係。

現在的碼頭人要找專屬航港人的口味, 都會去哪裡?以前基隆的西岸碼頭,和現在的光景截然不同。

文獻歷史總會說這區熱鬧不已,甚至還有鐵軌,然而,當你現在走在西岸碼頭時,就只有冰冷的貨櫃碼頭和橋式起重機,那些曾聽說過的酒吧與攤販,幾乎不見蹤影。

然而,如果仔細尋覓會櫃場旁的攤販,裡頭一定還藏有一些美食!

仙洞小吃與貴美雜貨店,這兩間開業超過 60 年的小吃店,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讓在地居民與航港工作者們念念不忘?

▌ 麵線羹養活全家的仙洞小吃

仙洞小吃旁有個仙洞巖,是個天然的海蝕洞, 常有許多信眾前來參拜。山洞內部就像一座地下迷宮,有許多分叉路口,最底部則有佛手奇景。

「我是民國 77 年裡,我公公是碼頭工人,一家人最早住在對面的港務局宿舍,而婆婆當時推著這台攤車在宿舍前面賣麵線羹,養活全家人。」正在顧攤的文英說。

早期, 文英的婆婆還會推攤車到仙洞國小賣麵線給孩子吃:「當時一碗麵線只要 3 塊錢,你一定不知道,我們那時是用塑膠袋裝著吃,會把底部挖洞,很像吸果凍直接吃,不用湯匙。」文英比手畫腳說著。

婆婆除了賣麵線羹外,還有賣些青菜,但她不訂價格,讓客人隨喜帶走,「基隆就是有這種溫度!」她開心地提起。

直到港務局拆遷宿舍後,婆婆才把攤位搬到現在仙洞巖前。

她提起,當時有位住附近的大姐,把她車移走後讓小攤在此定居「是佛祖保佑我們活下來」文英提起此事時,臉上滿是欣慰。

仙洞小吃以前隔壁還有一間柑仔店,裡面除了賣飲料、雜貨,還有公車票。

▌ 上高速公路前的最後希望

「哈囉,要不要辣?油膏、甜醬可以嗎?好的,兩個綜合湯。」文英對著剛到來的客人大喊。

看著攤車上的菜單,除了麵線羹,還有燒賣、甜不辣、炒米粉、炒麵、五花肉湯、綜合湯等,大約 12 樣菜色。如果你是很久沒來的老客人,可能會問:「怎麼菜色跟以前比,增加這麼多?」

文英想了一會兒,啊的一聲想到了原因:「我是為司機們增加菜色,因為他們總是說『這是他們上高速公路的最後希望!』他們平常看到我是多開心。」

西岸碼頭路上最多的不是小客車,而是載貨櫃的大型車。平時司機們一早就要排隊等待進櫃場, 之後要上高速公路運貨。如果沒有在上公路前買好餐點,他們就只能去沿途的休息站買食物,所以文英成了他們遙遠工作路途的救贖。

她為了符合司機的口味,從民國 80 幾年開始,陸續增加新的餐點。文英介紹司機的愛是燒賣,偶爾也會打包甜不辣與綜合湯,而且一定要裝在同個袋子中,才好邊開車邊享用。

文英也說,為了司機的肚子,她願意五點就起床,六七點開業,『這麼早開業就是為了司機上公路前,可以先好好吃一頓。我跟司機們都有革命情感了,他們不是路人甲路人乙,都認識好幾十年。』文英手指向攤車上方:「像這個帆布,是附近的老客人送我的,說是工地用完特地幫我留下來的,不然這都要花錢買。」

這個碗裡,盛了滿滿的人情故事。

▌ 人情味才是基隆小攤販的主菜

突然,有一位滿頭白髮的客人走了過來,文英朝他喊著:「大姐今天要吃什麼?」「隨便。」「我剩下米粉好不好?」大姐點了點頭。

「你要什麼湯?」「散肉湯(五花肉湯)。」文英點完餐,從台語轉成國語默默說:「他是獨居老人,如果沒有在我這邊吃,晚餐就沒有著落了,只能吃泡麵。」

大姐吃完餐後,就默默離開,文英也沒向他收錢。

仙洞小吃除了麵線羹和燒賣有名外,還有一樣人人稱道的「水煮蛋」,但已經許久沒賣了,文英解釋:「因為蛋缺貨,之前我們是跟身心障礙的蛋商買的,後來他沒賣,我們也就沒做了。」

文英,總是默默關心著眾人,做著不著痕跡的貼心事情。在客人眼中的他,不是老闆,更像是一位家裡會關心著大家的大姐, 就像她幽幽的說:「近年婆婆身體比較不好,我就變成是自己擺攤,我感受到為什麼婆婆在這裡賣了 60 幾年,不是為了賺多少錢,而是一個感覺。」

文英的人情味,也展現在開店日子的選擇。她閒聊到大年初一時,一定會開店,「因為那天仙洞的老人家一定會回來拜拜的日子。仙洞以前是非常大的村子,後來大家都搬走了,而我有看到一個趨勢是,年輕人會帶老人家回來拜拜。」文英提懷念舊往的仙洞風景。

▌ 味蕾是記憶基隆的硬碟

距離仙洞小吃不遠的貴美雜貨店,早期同樣是賣麵線羹,甚至還有賣挫冰,老闆說:「客人最喜歡剉冰加沙士的吃法,說這樣很消暑。」而後麵線羹沒賣後,他們則以雜貨店經營為主業。

如果來過基隆,你會發現基隆每走幾步,就有一間麵店。這是為什麼呢?有一流傳的說法,是過往「以麵食代替米飯」。

因為國民政府來台時、民國 39 年韓戰報發後,為了爭取外匯,所以鼓勵民眾用白米交換麵粉,並且讓較為高價的白米出口,成立了「麵麥食品推廣指導委員會」,大力宣傳麵食的營養,才讓基隆大量出現麵食攤位。

基隆市區有一位阿伯,他總是推著攤車,沿路賣白糖粿,可以加麵茶,也能加太白粉。

後來才知道,他過往會推車到西岸碼頭販賣,生意非常好,後來才轉戰市區。貴美雜貨店的老闆想起,小時候西岸碼頭還會有人推攤車賣醬菜,媽媽都早上去光顧,買回來配稀飯吃。 「以前還有一台爆米香車,要自己帶米去給老闆爆,而老闆就只收一個工錢。」她提起。

從文英和貴美雜貨店老闆的口述回憶,我們可以拼湊起西岸碼頭的輪廓。西岸碼頭曾經的繁華雖然消失了,但熟悉的食物氣味,都還藏在許多貨櫃司機的味蕾裡,那是他們記得西岸碼頭風光景色的硬碟。

如果哪天,你有來基隆仙洞巖拜拜,除了走訪地下迷宮,看那天然形成的佛手,也歡迎點兩份燒賣,一碗綜合湯,品嚐看看這份開業 60 年,貨櫃司機們心中最暖心的食物。


本文摘自 蔚藍文化《望基隆》 葉奕緯(西打藍).著

►延伸閱讀:藏於基隆山中的大武崙砲台:要塞、觀光客與黃金傳說
►延伸閱讀:晨食稻埕:
My 灶創辦人與迪化街 60 年的美食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