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的格列佛遊記大樓:找回被人遺忘的故事寓意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都柏林的格列佛遊記大樓:找回被人遺忘的故事寓意

都柏林的格列佛遊記大樓:找回被人遺忘的故事寓意

圖片來源:IMDB
都柏林是美的,而且有趣的。讓駐愛爾蘭大使楊子葆與你一起,完整地欣賞,真實地發掘,愛爾蘭這座「說書人的城市」——都柏林

《格列佛遊記》被視為英國文學的經典之一,有些愛爾蘭人卻堅持它是「愛爾蘭文學」,因為作者強納森.史威夫特(1667—1745)出生於都柏林。

但在史威夫特的時代,愛爾蘭還不是一個獨立國家,而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他擔任神職工作所服務的對象也非天主教,而是英國國教聖公會。

事實上,《格列佛遊記》主角雷謬爾.格列佛(Lemuel Gulliver)即被設定為一名出生於英國諾丁漢郡的醫生。

無論如何,愛爾蘭人依然以《格列佛遊記》自豪。

自豪到在都柏林第八區一片八連棟磚造集合住宅(Bride StreetGolden Lane 交會處, Dublin 8)二樓門楣上,就貼著八片由愛爾蘭雕塑家麥克.基恩(Michael C. Keane)所製作《格列佛遊記》四部曲之一《小人國遊記》相關場景的陶燒裝飾。


▲格列佛遊記建築 The Gulliver’s Travels Building.來源:駐愛爾蘭台北代表處

《小人國遊記》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即已出現中文譯本,後來幾經再譯、改寫,流傳甚廣,中文讀者應該並不陌生。

但是這部遊記對史威夫特所處的聯合王國政治局勢,與社會環境有好幾層的諷刺暗喻,如果對當時英國漢諾威王朝的政治與文化不夠瞭解,恐怕很難深入體會作者的用心。

譬如「小人國」在原書中作島國「厘厘普」(Lilliput),厘厘普人以身高決定地位,國王即為全島最高者。王國朝臣則以鞋跟高低分成「低跟黨」(Slamecksan,影射推動抑制教會權力的輝格黨)與「高跟黨」(Tramecksan,比喻支持高教會權力的托利黨)。

書中的當朝皇帝偏愛低跟黨,排斥高跟黨。若不知道這個時代背景,就幾乎不可能同理聯想身為托利黨員,並在 1714 年輝格黨崛起後失去公職的史威夫特的經歷與心情。

▌ 讀者容易忽略的註釋,卻藏著作者的深層心思

再舉一例:《小人國遊記》原稿裡國王將藍、紅、綠三種不同顏色的絲線,賞賜給一種類似凌波舞舞技最佳、身段最柔軟靈巧、像是有軟骨功的前三名表演者,而這三種顏色絲線直接讓人聯想到當時英國的三種爵位勳章:藍色綬帶的嘉德勳章、紅色綬帶的巴斯勳章、綠色綬帶的薊花勳章。

但因為這種諷刺似乎得太明顯露骨,出版商擔心得罪當道,因此在發行時將絲線顏色逕改為紫色、黃色與白色。顏色一改,寓意蕩然無存。

後來有歷史學者考據,在現代版本上加上註釋說明,稍稍為原作者的心意平反。但如果讀者忽略了註釋,或是讀到的是沒有註釋的原文本或譯本,又沒有人提醒,大有可能就錯過了作者的深層心思。

就像這八件《小人國遊記》場景陶片,因為與磚樓顏色相近,稍不留意就會錯過。平心面對真實世界,想來大部分走過路過的人,都錯過了這個為紀念生於都柏林的英國作家,偉大著作的公共藝術。

當然啦,錯過了就錯過了,也沒那麼嚴重,人生總不能隨時都戰戰兢兢,是台灣詩人漫漁的句子吧:

偶爾忘記 自己是誰

才能想起 要去哪裡

不過既然已經提醒這麼多了,就囉嗦地再提一點:這是在第八區,聖派翠克大教堂就在附近,《格列佛遊記》作者史威夫特曾在那兒擔任過主教,也葬在那裡。陶片公共藝術在這裡出現,應該還有地緣意義的考量。


本文摘自 蔚藍文化《星星都美麗.都柏林的A-Z》 楊子葆.著

►延伸閱讀:朝聖之路——一趟體會真實人生的道路
►延伸閱讀:どっち?京都還是大阪!今晚你想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