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文學並沒有教我們放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因為文學並沒有教我們放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因為文學並沒有教我們放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駐地工作站/照片來源:由 寺人孟子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7216484)

說到台灣作家,你的腦海中會出現哪幾個名字呢?是大名鼎鼎的余光中?還是時常出現在國中小課本裡的劉克襄?如果要再細問這些作家的代表作,恐怕十個有九個人都會堆滿了黑人問號。

這樣的現象早已經見怪不怪,台灣作家有哪些?他們分別創作過什麼作品?除非真正在研讀相關領域,否則真的鮮少人會知道。而今天要介紹的書籍《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則是一本企圖讓這些被歷史深埋的台灣作家們有了一次被大眾看見的機會。作者朱宥勳的創作向來都是以青年為目標,試圖將台灣文學散佈到普羅大眾之中。書中總共介紹了九位經歷過戒嚴時期的台灣小說家,我在此特別舉出鍾肇政與林海音兩位前輩級大師作為主要介紹。

實踐文學世界裡的永不放棄

一般來說,我們都是先認識作品,然後認識作家。像是我們都知道《魯冰花》這部作品,還有人可以對其改編電影的歌曲朗朗上口,但若說到原著作者為何人時,怕是總有人說不上來,這就是朱宥勳撰寫這本書的原因,為什麼會有人不知道鍾肇政是誰?這一點對於一個台灣文學研究者來說尤其不能忍。特別是當你知道鍾肇政在那段艱難的戒嚴時期是多麼努力集結本土作家繼續創作,你就會知道他的堅持精神是多麼值得被後代記下。

開根好_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_鍾肇政_大塊_朱宥勳
(鍾肇政/圖片來源: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

時間回到1950年代的台灣,當時文壇的創作環境並不利於所謂本土作家的發展,最主要的原因當然就是語言問題。本土作家需要放棄過去學了一輩子的日文,改成用「國語」創作。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添增了創作的難度,難上加難的是,文壇圈本就競爭,而與他們競爭的正是來自相當熟悉「國語」的外省籍作家。

鍾肇政深感這樣的寫作環境會讓許多本土作家無法展露頭角,因此大膽的搜刮出一份「本省籍作家清單」,他根據這份清單親自寄出一封封邀請信件,當時不管是對他還是其他作家來說都不知道這樣的「壯舉」究竟會得到怎樣的迴響。只是從現在的視角看來,正是這一封封的書信串起了本土作家的網絡,將分散在台灣各處的作家們集結起來,成就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文學團體,名為《文友通訊》,為許多對文藝感興趣的創作者提供相互切磋的機會,這也就是為什麼朱宥勳會在書中寫著,「鍾肇政不只想到他自己」,他想到了所有創作者,甚至想到了整個台灣文壇的未來。

比寫作更困難的是平衡文壇生態

同樣集合了台灣文壇作家的還有一個人功不可沒,那就是林海音。她在1960年代擔任《聯合報》副刊(後簡稱「聯副」)主編,提攜了不少本土與外省新入創作者。除此之外,林海音更重要的貢獻是在於成功開拓出純文學的道路,畢竟當時文壇正興盛於「反共文學」,能在這單一的創作路線另闢新徑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林海音秉持著「只選好作品」與「作家有創作的自由」作為她的編輯理念,提拔了不少潛力作家,包含本書也有介紹到的聶華苓,其中就挖掘女性作家這件事最讓我感到欽佩,想到當時文壇不僅盛行的是熱血抗戰的「反共文學」,而且大多又都是以男性作家為主,要能在這樣嚴峻的大環境下想到讓女性作家嶄露頭角,需要的正是林海音這種把大家當成「自己人」的精神。不分你我,只看好作品。

這讓我想到書中每一個章節後面都會設置的小彩蛋,林海音這篇的小彩蛋是寫道她惜才的一面。

作家季季的前夫楊蔚,當年因為白色恐怖入獄,他在獄中開始嘗試寫作,並將稿件投到「聯副」中,幸運數度上稿刊登。但他卻在出獄之後因為在台灣沒有親友加上找工作不順利而走上絕路。幸好,當時楊蔚被及時救下,林海音從報中得知他的消息,立刻趕往醫院探望,待楊蔚甦醒之後和他說,「你文筆好、有才氣,不該做傻事。」於是在林海音的介紹之下,楊蔚得以到《自立晚報》擔任記者,成為活躍的專欄作家。

這則短短的小彩蛋足以讓人見識到林海音之所以會被文壇尊稱「林先生」的原因。她惜才也尊重創作,不得不說台灣文壇因為有她從中牽線,將原本對立的兩派人馬,如本省籍與外省籍、男性和女性、保守與前衛等看似不相容的人群融合在一起。文學理應是這樣,創作不應受到任何限制,這樣才能造就百花齊放的成果。

開根好_他們在寫作的時候_大塊_林海音_朱宥勳
(林海音/由 目宿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原始上傳者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4883890)

過往看文學史都是單調的、無趣的,要將文學史寫得生動有趣確實不是件輕鬆的事,但可以顯見的是,朱宥勳筆下的台灣文學遠比課堂的內容有趣多了。他以一種輕鬆介入的寫法讓讀者探究其中嚴肅與沈重的議題,可以作為故事閱讀,也可以作為認識台灣文學史的開端。先將作家還原成有血肉的「真人」,再從中理解他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也體會他們堅持與永不放棄的精神,說不定,透過這樣的角度能更立體、更全面地認識台灣作家。

►延伸閱讀:不好意思,書香味其實也包含銅臭味
►相關書籍:大塊文化《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朱宥勳 著

開根好_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_大塊_朱宥勳

https://www.facebook.com/hi.square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