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失去與存在的意義—《死亡與生命手記》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關於愛、失去與存在的意義—《死亡與生命手記》

關於愛、失去與存在的意義—《死亡與生命手記》

Photo by Suhyeon Choi on Unsplash

原本覺得閱讀歐文亞隆的《死亡與生命手記》會像閱讀他的其他著作一樣,一如往常的平易近人文字,流暢地一口氣讀完;沒想到,這本書在閱讀中數度被我放下,也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數度淚流滿面。

最後,我知道我無法將它帶到公共場所閱讀,也因著近一個月的三級疫情緊戒,我在家中將它讀畢;而這是第一次,在閱讀書的最後一篇文章之前,我閉上眼,深吸一口氣,準備好自己,陪著歐文讀完他給妻子瑪麗蓮的最後一封信,然後闔上書。

寫到這裡,眼眶又紅了。

歐文與瑪莉蓮結縭六十五年,從十五歲相伴至瑪莉蓮離世,彼此雖然專業領域不同,但相知相惜攜手共度,從歐文的自傳《成為我自己》與紀錄片《歐文亞隆的心靈療癒》(Yalom’s Cure)中就可以看到夫妻間的鶼鰈情深。

歐文亞隆畢身致力於「死亡」議題,陪伴許多喪親喪偶的個案度過悲傷,乃至臨終患者的最後一程,在他的眾多著作中多有著墨。如今,他面對畢生摯愛的妻子即將離世,與瑪莉蓮以一人一篇的方式,在瑪麗蓮人生最後一程上,帶著各自的眼光記錄下邁向永別的旅程。瑪莉蓮承受著身體的疼痛與病痛的折磨,思考如何和身邊的人事物道別;而歐文眼看著受苦的妻子,看著彼此相處時間的流逝,對於逐漸逼近的預期痛苦,焦急痛苦但束手無策。兩個人細膩地寫下自身處境的痛苦與無奈,給了我們清澈又切身的明鏡,看待生死和離別。

歐文和瑪莉蓮兩位本身對於生死議題有著長時間的浸淫,所以《死亡與生命手記》讀起來明確清晰。瑪莉蓮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上論述了自己對死亡的想法,害怕的是什麼,對家人和先生歐文亞隆的不捨,無不誠實以對。瑪莉蓮和歐文皆為無神論者,面對死亡時他們都問自己:相信死後還有什麼是不是會容易一些呢?自己終其一生的相信會因此不同嗎?讀起來誠實又誠懇;而陪伴瑪莉蓮的歷程後,歐文回顧一生中許許多多的個案,感受自己更貼近了他們,毫不隱瞞地顯露自身感受,面對許許多多不同的悲傷和反應,理解更透徹、更微小的差異,讓他更貼近了案主們。

閱讀《死亡與生命手記》兩作者交叉論述剖析自我的同時,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共同點,我認為也是《死亡與生命手記》最最重要的論述主軸:生命不留遺憾。

瑪莉蓮在生前細緻地向每位朋友告別,將畢生收藏的書籍做處置和安排,將許多帶著故事的首飾一一交給兒孫輩,同時也將故事交給他/她們。米蘭昆德拉曾說: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來,而是失去過去;歐文也對瑪麗蓮說:縱然不捨害怕,但有著她的陪伴,此生幸運至極。過去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累積力量不留遺憾和懊悔,造就了面對死亡當下的的姿態。

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我們該如何有意義地活到最後一刻?這是終生課題,亦是終生難題。越多的生命遺憾和不滿足就堆積越大的死亡焦慮,無論是要走得人或是留下的人,是否能坦然面對,都是建構在生前的充實與否。亞隆與瑪莉蓮深知此道,聚足勇氣向我們分析和坦白了歷程中的哀傷、害怕、失落、孤獨和負面情緒,就算執業一輩子的治療師,仍辛苦地絕望地與死亡交手,感謝亞隆夫婦的真誠與坦率,我們得以窺見被黑暗吞噬前的光亮。

「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

歐文在瑪莉蓮過世後,試著回想喪禮的種種,他發現他記得的並不多,或許是被巨大的哀傷壟罩,或許是衝擊實在過大,他所能拼湊出來的細節少之又少。但歐文堅定地告訴我們:喪禮並不是真正的道別,那些陪伴、守候和最後一吻,才是他與瑪莉蓮德最後道別。

人生在世,能夠好好說再見是件幸福的事,帶著勇氣和悲傷活下去也是件幸福的事。《死亡與生命手記》透過亞隆夫婦的生死永別,展演了生命中最難的兩件事;因為如此,讓瑪莉蓮的離去和歐文的留下皆成為有意義的存在,讓幸運得以看見完整歷程的人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一步去理解自身的意義與存在。

►延伸閱讀:和熟悉的事物分開,是身為大人也做不好的事情之一
►延伸閱讀:「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死亡與生命手記》
►相關書籍:心靈工坊《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歐文‧亞隆、瑪莉蓮‧亞隆 著

開根好_死亡與生命手記_心靈工坊_歐亞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