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Maggie Zhan,連結:Pexels
我們有一生的機會可以練習,從出生的那刻起,我們就開始不停的在失去,直到最後,我們要練習與自己道別。
國小的時候,班上突然開始流行養倉鼠,許多同學會將牠們裝在一個小盒子裡,帶著去上學,我看了也好想要一隻,跟媽媽央求了許久又再三保證會自己照顧,她才終於願意帶我去寵物店買一隻回家,老實說,我對於倉鼠該如何飼養一點頭緒也沒有,單純想著有籠子、飼料、木屑以及滾輪,它應該自然就會活得好好的吧?我抱著這樣的想法,在寵物店內挑選許久,當店員從數十隻亂竄的倉鼠中抓起我想要的那隻時,牠叫了一聲,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牠叫,也是最後一次,帶牠回家後的沒幾天,也許是天氣驟冷,也許是適應不良,隔沒多久牠就死掉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應該是我初次親眼見證生命的逝世,以及確切感受到「真的不見了」的失落感。這種感覺非常奇怪,像是你拼好一幅拼圖後,隨意將它擺放在角落,等到某天突然想起時,卻發現拼圖在不知不覺中少了一塊,怎麼找都找不到,而最痛苦的是,你清楚記得它原有的模樣,卻明白它再也不會恢復原狀了。
而直到某天我才驚覺,長大的過程中,就是不停地在遺失拼圖。
我們有各種遺失拼圖的理由,一旦與人產生聯結,就開始有了與他斷聯的可能,我在金愛爛的小說《外面是夏天》裡,深深感受到這種無力感。
她用七個短篇,講述了「失去」的不同型態,〈立冬〉寫的是喪子、〈對面〉描述分手、〈您想去哪裡呢?〉關於喪偶、〈盧燦成與伊凡〉是講寵物過世,〈沈默的未來〉更是以失傳的古老語言作為主軸,這些短篇再再讓我讀得冷汗直流。金愛爛太無情了,她的筆觸冷靜俐落,冷酷又真實的情節一口氣地掐住我的心,在閱讀時我甚至暗自期望她能多加點煽情,才能讓我在句與句間得到喘息,明明書名是夏天,我卻陰鬱的不得了。這些市井小民的故事,以及再普通不過的日常,卻是處處充滿失去的寒意,金愛爛在採訪時曾說過,「悲傷是沒有國界的」,翻開書的同時,我便感受到一陣悲傷飄洋過海朝我襲來。
其中,〈遮蓋的手〉最讓我窒息。
故事講述一位單親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被捲入暴力案件中,雖然孩子並不是直接加害者,沒有出拳攻擊老人,但他見死不救的行為,與那雙摀住嘴巴是為了遮掩笑意的手,對母親來說,已經儼然像是個陌生人。那個與我血肉相連的孩子,那個我從小養大的孩子,那個與我無話不談的孩子,從幾何時,變成了我不認識的孩子?
應該說,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忘記了,每個人從一出生起就是「他人」?
當看見自認熟悉的人露出我們從未看過的另一面時,是不是就已經失去了某一部分的他?那些過往的回憶逐漸動搖崩塌,從沒想過親近的人也有卑劣的特質。我想起每次新聞記者去採訪兇手周遭的人時,總會有些人說「看不出來他是這種人」,當時他們內心應該感到非常衝擊吧?
我一直相信人是可以依靠回憶活下去的,就算所愛之人已經不在世上,若還保有與他共存的美好回憶,不論是多麼細碎微不足道的日子,都因為有他而能再三回味,只要記得他好的那一面就行了。但是,若不幸的看見他的陰暗面,往後究竟要相信什麼才好呢?不論相處的過程中多麼愉快,偶爾仍會有不安與疑慮浮上心頭,一旦見過他陌生的樣子後,那些回憶都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我來說,這樣的失去是最殘酷的。
金愛爛透過小說不停提醒我們,失去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它的到來不一定很戲劇化,在每個平凡不過的日子都有可能降臨,改變你往後的人生。儘管如此,就如同〈遮蓋的手〉裡主角所說:「和熟悉的事物分開,是身為大人也做不好的事情之一」,人不論到了幾歲,面對失去依然有可能感到茫然,諷刺的是,我們有一生的機會可以練習,從出生的那刻起,我們就開始不停的在失去,直到最後,我們要練習與自己道別。我們無力抵擋,也無法抵抗,唯一能做的,只有珍惜每一個當下,靜候失去無預警地出現在眼前的那天。正因為害怕失去,我們才會專注於眼前,因此,請永遠不要習慣失去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