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症候群》:拋開既定的劇本,迎向更多采多姿的人生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導演症候群》:拋開既定的劇本,迎向更多采多姿的人生

《導演症候群》:拋開既定的劇本,迎向更多采多姿的人生

攝影:Rakicevic Nenad;來源:Pexels

你也有一顆原始人的大腦嗎?

回頭看看人類的情形,從第一個「智人」祖先開始,我們已經經歷了十多萬年的漫漫歲月。十多萬年來,人們必須不斷面對飢餓、疾病、嚴寒酷暑、居無定所、猛獸、天災、戰禍,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衝突,直到我們的祖父母甚至父母這一代,都還曾經經歷戰爭與動盪。

多數人們可以享有真正安居樂業、衣食無缺的生活,也就是大約這五十年的事;五十比上十萬,這是多麼懸殊的差距!所以,說來也許你無法相信,我們的大腦比較習慣充滿壓力的環境,而非安逸的環境。

充滿壓力的環境下,善於預測最壞的狀況、隨時都充滿憂患意識的人,最能存活。這一類人(其實也就是大多數的人),腦中無時無刻,都有著成套成套的「劇本」——一切都要照劇本來,否則很有可能出大亂子。

狩獵捕魚必須照劇本,否則小則一無所獲,大則受傷迷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必須照劇本,否則小則收成銳減,大則飢荒遍野;祭祀節慶必須照劇本,否則小則諸事不順,大則天降災荒;甚至治病養身,也必須依照一定的劇本,否則小則病痛纏身,大則一命嗚呼。

若是不經意超出劇本範圍,不但讓人焦慮不安,更會引人側目。倫理、綱常、老祖宗留下的規矩,若不切實遵守,不只觸怒天地鬼神、觸犯律令,更不見容於群體。

即使沒有遭受有形的懲罰,也必須承受良心譴責,令家族蒙羞,甚至會被驅逐出群體保護傘,下場常常只有孤獨或死亡。所以,在每個人的集體潛意識中,都儲存了大量千百年來既定的劇本。

「我必須成為出色的獵人。(我必須成為有用的人!)」
「我要儲藏最多的糧食。(我要成為有錢人!)」
「我必須讓多數人喜歡自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男主外、女主內。」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安分守己、忠君愛國。」

小時候,我們都夢想,隨著科技的進步,苦差事都可以交給聰明、精密的機器。在未來世界中,人們終於可以過著輕鬆自在的日子。若干年過去了,經由無數前人的努力,人類的文化、科技,甚至政治與經濟制度,都來到了一個空前的高點……但是,我們有比父祖輩,活得更輕鬆自在嗎?

古老劇本仍刻在我們的腦中

大多數人都知道,這一切並沒有發生。我們的煩惱與勞心勞力,並不比父執輩少;以最強大、最先進的國家美國為例,憂鬱症發生的比例在這五十年間,竟然成長了十倍。我們有幸,生在一個安全、自由、多元、豐足的年代,但是,為什麼我們無法享受文明進步的成果?

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大腦深處、我們的潛意識之中,仍然住著那個在荒野中居無定所,刻苦求生的原始人!我們的大腦與潛意識中,有太多太多的劇本,讓我們活得戰戰兢兢,無法在平安豐足的年代,享受與眾不同、充滿個人意涵的人生。

我們仍然焦慮多數人的焦慮、恐懼多數人的恐懼、憤怒多數人的憤怒、追求多數人的追求…….這些既定的劇本,綁死了原本可以精彩豐富、多采多姿的人生;更有甚者,我們無意識地續用這些陳舊的劇本,來箝制孩子的人生!原來,荼毒舊社會的裹腳布依舊存在。而且不論男女,在你的青春歲月中,或多或少都得被裹上幾層。

在過去艱困的年代,「做自己」是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時間來到現代,人人都可以是蘇格拉底、莊子、竹林七賢或是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還要依照死板、僵硬的劇本來度過僅此一次的寶貴人生嗎?

脫離導演症候群後的境界

脫離劇本到底有什麼好,值得我們放棄令人有掌控感與安全感的導演身分呢?我們先來看看古聖先賢們怎麼說:

「上善若水……大道無為……」——春秋 老子
君子不器。(君子沒有固定的思維模式,不會畫地自限。)——春秋 孔子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戰國 莊子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教 三法印
萬物靜觀皆自得。——北宋 程顥《秋日偶成》

這樣清爽自在的境界,是你所嚮往的嗎?

當然,單純放下劇本、毫無責任感、隨波逐流,像個遊魂般地過日子,不可能會是好事。所以,建議將手中「劇本」丟掉的同時,可以換上一個「指南針」。這個指南針,就是我們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最重要的準則、價值觀與中心思想。擁有正向的價值觀,可以讓我們在人生的驚滔駭浪中,不至於迷失方向。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導演症候群:放下心中的劇本,打破負面慣性,從此更快樂!》,馬大元 著

►延伸閱讀:《為什麼難過的總是我?》:如何做自己、探索自己?
►延伸閱讀:我們必須找回的初學者心態:放下經驗,才能跳脫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