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規範的運作與力量:建立秩序,讓群體向善,也可以行惡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社會規範的運作與力量:建立秩序,讓群體向善,也可以行惡

社會規範的運作與力量:建立秩序,讓群體向善,也可以行惡

攝影:José Martín Ramírez Carrasco;來源:Unsplash

不同空間有不同的社會規範

社會規範是管理生活在群體和社會中的人的行為的非正式規則。我們可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動物,至少大部分時間如此。我們可能發現自己是習慣的動物。但是我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深受社會規範驅使。想像一下,當你在國外餐館吃飯時,面前擺了一桌美味佳餚和餐具。問題是你不知道哪道菜配哪碗醬汁,也不知道要使用哪種餐具、如何使用。你會做的第一件事大概是環顧四周,試著觀察當地人的做法,然後模仿他們。

你的行為其實就是在找出此地規範,以方便遵循。你可能甚至連想都不會去想。如果你真的想過,你可能會在腦海裡勾勒你吃錯東西,而被當地人指指點點的取笑。僅想到這種和大家不一樣的失誤就會讓你心中充滿恐懼。這就是規範的力量。規範決定所有的行為,好的和壞的。了解人們為什麼做他們在做的事需要考慮社會規範的影響。想要改變人們在做的事亦然,無論我們的目的是想消除小煩惱,還是解決大問題,或者兩者並行。

社會規範的運作與賽局理論

不過一個人要不要遵守規範,其實還得看當時的狀況。假設你去酒吧想叫杯酒來喝。當你進店裡時,其他顧客正整齊的排著隊等待下單。在那種情況下,你做夢都不會想要擠到吧台前,揮動雙臂,大喊大叫的引人注目。你會站在隊伍後頭,耐心等待。但是如果情況相反,你一進店裡,就看到其他顧客正爭先恐後的擠在酒吧前,想引起酒保注意。那麼你做夢都不會想乖乖站著排隊,等到輪到你時才開口。你也會走向吧台,揮動雙臂,大聲喊叫來搏取注意。這個例子說明了要不要遵守規範還是看狀況的。因為別人已經在排隊,所以你想好好排隊。因為別人早就在吧台前擠成一團,所以你也拼命想擠進去。你的下一步行動完全取決於其他人的行動。

嚴格來說,我剛編造的酒吧小劇場其實是個符合賽局理論的好例子。每個人都必須做出決定:乖乖排隊或擠在吧台前面。最終酒吧變成什麼情況,不會是一人所為的結果,而是所有人行為的加總。完全適用賽局理論。

這個賽局裡,你可以預期以下兩種情況一定會發生其中之一。不是每個人都乖乖排隊,就是每個人都擠在吧台前。經濟學家表示,該賽局有兩個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a)。只要每個人都想做其他人在做的事,那麼不是每個人都乖乖排隊,就是每個人都擠在吧台前。接下來要解釋的是,為什麼這些均衡都是穩定的。

如果你的做法與其他人相反,你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方法錯誤,並迅速改變決定。假設你全神貫注的在看手機,不小心走過頭,插了隊。一抬頭,你便會驚恐的發現所有人全一臉不以為然的瞪著你。你會寧願走回隊伍尾端,也不會堅持在輪到你之前就插隊下單。順便說明一下,賽局中的均衡數不一定是兩個。數量除了取決於互動的結構外,還要結合人們的偏好。

所有的社會規範都是一種均衡

比奇亞里認為,社會規範就是一種均衡。不是所有的均衡都是規範,但所有的社會規範都是均衡。要求你在酒吧乖乖排隊的規則,可視為社會規範的一個例子。人們的條件偏好使它成為一種均衡。支撐社會規範的是人們的預期心態。首先,每個人都預期有足夠多的人遵守規範。比奇亞里稱之為「經驗預期」(empirical expectation)。

我排隊的原因之一是我完全預期其他人也會這麼做。如果我不這麼預期,我就不會排隊。(再次展現了社會規範與道德規範的不同之處。)其次,每個人都預期有足夠多的人會認為他或她應該遵守規範,若有人偏離,可能會受到懲罰。比奇亞里稱之為「規範預期」(normative expectation)。我排隊的原因之一是我預計如果我不排隊,其他人會表示不贊成。此外,我擔心任何違反規範的行為都可能招來制裁。周圍的人的不以為然可能會轉化為揚眉怒視、冷笑嘲諷或口頭攻擊。

想像一下,我的個人信念告訴我做某件事是錯的。再想像一下,有種社會規範清楚的告訴我應該去做某件事。這意味著我有一個經驗預期:我預期其他人會做某件事。這也意味著我有一個規範預期:我預期其他人認為我應該做某件事,如果我不做,他們可能會懲罰我。這些預期,連同我的條件偏好,形成更強大的行為驅動力,壓過我認為做某件事不對的個人信念。這解釋了為什麼在正常的情況下光是教育民眾不足以推動改變。因為即使我的個人信念發生變化,也不大可能轉化為新的行為模式。

社會規範能讓人向善與行惡

社會規範可以支持各種行為,而且基本上不受人們對此行為的個人信念影響。有時行為是好的。反對亂丟垃圾的規範有助於保持環境清潔,即使所處的社會人民普遍沒有不該亂丟垃圾的個人信念。贊同誠實交易的規範有助於促進市場運作順暢,即使個人普遍對欺騙和偷竊等道德瑕疵並不怎麼看重。

在這些情況下,社會規範是一種向善的力量。但有時牽涉的行為並不好,甚至可能非常非常糟糕。因為「給家庭帶來恥辱」,要求名譽殺人的規範就是其中一例,這樣的規範可以驅動惡性謀殺,即便家裡的每個人其實都不願意這麼做。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規範就成了一股邪惡的力量,不但支持傷害性極大的罪行,而且禍害時間甚至可長及千年百年。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選擇經濟學:如何做對決策,讓人生更富足、幸福、美好》,埃里克‧安格納 著

►延伸閱讀:「邊際」的困擾:為什麼我們寧願花更多的錢在沒必要的事物上?
►延伸閱讀:你的大腦被動了手腳《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