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公室與家之間:咖啡廳也可以是「安身立命」的好場所?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在辦公室與家之間:咖啡廳也可以是「安身立命」的好場所?

在辦公室與家之間:咖啡廳也可以是「安身立命」的好場所?

攝影:榴槤

在學生時期自己最喜歡的讀書場所,不是圖書館,而是「咖啡廳」。出社會後,日常不過是公司與住所間不斷地交替,偶爾能以遠距為由,前往「咖啡廳」工作的那天心情就會特別愉悅,效率出奇地高。這是為什麼?

《偉大的好所在》一書的作者以社會學角度,為建築物加入了人類行為色彩,即便撰寫背景距今已逾多年,「第三場所」之必要性卻屹立不搖。無論建築物如何變形,土地使用法規如何箝制,也無法阻止現代人渴求棲息於「第三場所」的心。

原來這就是第三場所

「藥局」、「洗衣店」、「英式酒吧」、「法式咖啡館」,當這些名詞單獨來看就只是賣藥品、自助洗衣、喝酒、喝咖啡的地方。就算並列在一起,腦海中也只會浮現「城市」、「建築物」的雛型而已,但這些場所不可思議地都具有相同功能。

本書將上述場所作為觀察對象,並抽絲剝繭其共同性,發現這些場所是除了住家與辦公室之外,人們願意另外花時間「待著」的處所,並提出一個新名詞,將其定義為介於家居與工作之間、支持社區生活的「第三場所」。

作者觀察到這些「第三場所」不管其用途及建築內部配置如何變化,都能看到裡頭多以「對話作為主要活動」。而且該活動大多沒有事前規劃、無條理結構,徹底與所謂例行性脫節,不需要像上下班準時打卡報到,所有人都能於任意時間前往。進入的資格也無身分上的限制,所待時間長短亦不受拘束,在這裡多半能感受到喜悅和接納的氛圍,可以點選自己喜愛的飲料,依己所願定義自己。

常聽到一些創作者聊起創作靈感都是在咖啡廳浮現,當時只覺得應該是偶然罷了,但閱讀本書後發現也許這就是「第三場所」的魔力。不僅可以讓人逃離學校、辦公室的無形壓力,還能暗暗對反覆事務抗議,為生活帶來新意,也因場所參與者身分不同,更能聽到來自各界的看法,點子也隨之源源不絕地冒出。

第三場所雖具包容性,但實際上仍有侷限

作者注意到「第三場所」是公共論壇——人們自由暢談的空間。例如:過去早報只會送到咖啡館,許多人為掌握一天最新資訊,就會前往報到。進入資格不設限下,各黨派、各階層的「男人」可以彼此互相往來,大膽發言利用咖啡館氛圍自由表達言論,因此當時有一說法是「保留咖啡館就等於保護言論自由和人民掌握自己命運之意志」。這也是後來有心者基於某種政治目的,要消除「第三場所」的原因之一。

縱然第三場所並無設下資格條件,然而,在當代「性別」卻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界線,女性連第二場所(工作場合)都沒有,遑論第三場所。女性被社會劃歸在私領域,阻絕她們參與公共場所,即便後期女性漸漸走出家庭,在洗衣店、小酒館裡的男女比例仍然有所差異。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現今社會,在男女平等之意識下,很少會有禁止女性出入的非正式公共場所,但人們自然而然地會前往自己「格外放鬆」的第三場所。像是酒吧除了依經濟能力區分目標客群外,對於不同族群想社交的場所也不同,會前往最適合自己待著的酒吧,因此實際上第三場所還是有侷限,無法網羅每個人。

第三場所消逝,人民身心岌岌可危

由於科技進步,電子郵件、電視媒體的出現,人們掌握情報方式不再限於咖啡館,第三場所的功用也跟著改變。美國在二戰後更是發展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只將都市打造為「企業經濟」形象,房子漸漸採取私有化政策,街道及公園變成購物中心,住宅區就只有住宅。名義上雖是人民追求舒適不受干擾的家,卻實質上減少了人們的互動,公共空間的消逝,政治對話機會也失所附麗。

社會動物需要彼此交往,一個阻止人類交往的棲息地,人們會退縮到獨居狀態,當第三場所缺席時,家庭和職場將被迫要滿足人們所有需求,但「做不到」。

就算將家中打造成自己的游泳池、小酒吧,邀請朋友作客,內心仍是不同,身為場所主人可能要盡待客之道,遠道而來的賓客也會避免經常性打擾,原本要彌補充滿束縛感的生活,也因這些想法而無法真正獲得喘息。因此美國人民開始透過參加各種俱樂部、開車前往更遠的地方來尋覓新的第三場所。

在第三場所,人們能享受彼此陪伴,以單純又愉快對話,讓自己從一日奔忙中復原,這也是為什麼在過去禁酒令頒布時期,還是有人試圖經營不供應酒精飲料的酒吧,以免百姓失去啤酒和威士忌的同時,也失去社交中心。

結語

無論咖啡廳、酒吧、甚至自助洗衣店,常聽到顧客彼此閒聊,就算各場所香氣不同,氛圍不一致,但都能帶給人「平穩」、「寧靜」的感受。書中提到「人們以為家之外的地方會生病,只要避開那些地方就會康復」,但實際上家以外之第三場所,反而有神奇的「藥效」。

本書適合想知悉第三場所效益,或是對英式酒吧、法式咖啡館的歷史進一步想了解的讀者,本書會讓你藉由「第三場所」的概念,聯想到自己無意識的行為是有道理的。由於最近自己都是以工作為生活重心,咖啡廳也被拿來當作工作場所利用(對我而言,已失去第三場所功用),內心開始發慌想要獲取家庭和工作以外之經驗,如同書中所述,「任何公共場所都有成為第三場所之潛力」,於是我報名音樂劇的課程,希望能「狡兔三窟」挖掘更多棲息地。

全文經 Tinley,林庭葦律師 授權轉載

►相關書籍:行人《偉大的好所在:家與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場所》,雷.歐登伯格 著
►延伸閱讀:「第三場所」的魅力:下班後適合充電放鬆的法式餐酒館
►延伸閱讀:《工作美學》:快時代,緩慢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