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不會、也不需要是永遠的「好人」:在好好了解生命之際,要深深認識自己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母親不會、也不需要是永遠的「好人」:在好好了解生命之際,要深深認識自己

母親不會、也不需要是永遠的「好人」:在好好了解生命之際,要深深認識自己

繪者:Jean Baptiste Greuze

《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Motherhood: Facing and Finding Yourself )作者麗莎.瑪基雅諾是一位榮格分析師,麗莎的背景定調了《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一書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邁向完整。

何謂完整?

完整(註:榮格心理學亦將完整稱作個體化)是榮格心理學派中理解生命的最終目的,也是最重要的驅力。榮格認為每個人都有實現個人潛能的內在願望,這份驅力促使生命在某些時刻做出轉化,成為真正的自己。

完整並非完美無缺,相反地,缺陷和傷痕是邁向完整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樣的論點和本書的主題——母職不謀而合,畢竟在當媽的路上追求完美不僅撕裂母親,同時殘害孩子。然而邁向完整是一條漫漫長路,過程中包含許多起伏和痛苦,以及對自身黑暗面的深度探尋。這一切需仰賴與自我內在深層、無意識的互動和理解,並從中汲取策略與資源。

成為母親後的失控與失落

偏偏進入當媽的階段,首當其衝的感受通常是萬分挫折,成為母親之後才會深刻體悟失去和失控。我曾經和一位高事業成就的女性聊到,她得知自己懷孕之後是如何安排與孩子相關的生活,孩子出世之前自認萬無一失的時間安排,連保姆都有好幾個備案(我開玩笑地跟她說:妳已經安排好孩子零至一歲的每一分每一秒了。)但實際情況是在孩子出生後三個月不到就告訴我,她覺得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處在墜落的感受中,抓不住任何事物,連邊際在哪裡、何處何時會結束也不知道,人生從未如此失控過。

我完全了解母職之路從「失落」的感受開始,矛盾的是:明明是女性以全新身分期待著一段全新未知旅程的時刻。這種失落感包含了失去自由、失去選擇、失去生活掌控、甚至失去自我。被困住的強烈感受,出現在伴隨著新生兒到來的生命旅程中,如此重要的生命時刻卻感受如此不堪,這真是前所未見、也絕不想見的處境。

《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將「失去」的感受,歸類在步上完整的第一階段。若自我成長過程中沒有確認穩固的自我感,相信自己不論在任何情形下,都足以被愛和被接受,那麼成為母親將會喚出過往未處理甚至刻意忽視的傷口和痛楚。在照護新生兒的勞心勞力與內在動盪的自我感夾擊下,混濁不明的情緒有時會造成現實生活中的混亂,呈現出來就可能是所謂的產後憂鬱症。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話說回來,其實這些負面情緒一直都在,只不過當媽媽有機會重新審視和處理這些傷口,只是疼痛肯定伴隨而來。萬一母親無法辨識這些不明就裡的混亂,就會下意識地把這些混亂歸咎給小孩,將孩子視為混亂的來源,孩子只能別無選擇地揹起黑鍋。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除了孩子的言行和父母(也就是家庭教育)息息相關以外,父母也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看到自我生命經歷中不討喜的部分,而且更用力地希望將它排除在外。舉例來說,是否見過母親對女兒的外貌或身材表現出不可思議的焦慮?是否見過父母親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極度要求,傾盡心力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達成的成就,過上自己從未活過的人生?

面對負向不討喜的部分,並感受黑暗面帶來的破壞性是邁向完整的第二階段。此時帶著好奇而非批判、理解並靠近不討喜的特質可能帶來痛苦,但也可能帶來根本性的改變,這些改變會同時發生在父母和孩子身上。

我知道這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在親子相處的現場是困難萬分的一件事。哪個媽媽沒有抓狂失控過,抓狂到連自己都嚇到?事件百百種,總是有幾種可以讓媽媽理智線瞬間斷裂,不管孩子踩到的是哪一款地雷,火山爆發後值得花點時間想想:這些事件背後究竟在母親生命歷程中代表著哪些意義,是身為父母的威嚴受到挑戰,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發生,讓自己覺得付出沒有價值,亦或是孩子挑起了自己成長過程中不能質疑的問題,一時間腦塞也語塞?

沒有媽媽想當神經病

我常說:「沒有媽媽想當神經病。」相信我,那些在路邊在餐廳對孩子大口大叫,形象盡失的媽媽們,沒有一個人想這樣。當媽媽也許是少數讓我們可以體現自己如此極端狀態的情境,讓我們看見在意識層面呈現給外界的自己有多麼陌生,被激怒的我們連自己都感到驚恐。母親不會、也不需要是永遠的「好人」,而她的憤怒非常重要。當媽媽的憤怒雖然可能來自不同面向,無論是挫折、失敗、限制或不足,但憤怒總是能道出真實的立場,提供設立界線所需的力量,憤怒能誠實地表達要與不要,讓我們看見真正的自己與自己的極限。

養育子女有時需要的是狠勁和力道,而非無限的溫柔和柔軟。然而在實踐母職的考驗上,如何與陰暗、原始的情緒相處後,處理衝突帶來的悲傷和悔恨後,進一步轉化為修復的機會,是成就完整的最後一哩路。教條式的育兒書理想化了親子相處的實際現場,強化了和樂融融的幸福畫面,不過我們終究必須承認衝突與摩擦是關係不可能避開的一部分。像憤怒這樣的陰暗能量有其價值,但父母也必須掌握自己憤怒的能力,而非放任它肆無忌憚地席捲親子關係。

前些日子小兒科醫師體罰三個孩子的新聞沸沸揚揚,無論這位小兒科醫師有多少專業執照,以何種理由實行管教,放任自己的憤怒掌摑國小學齡的孩子,造成孩子有形無形、不可抹滅的傷害,絕非正向的親子教養環節。父母越是充分理解自身的負面情緒和困難,越能預留彈性和空間給瞬息萬變的親子日常,在衝突之際更有轉圜的餘地。

在好好了解生命之際,要深深認識自己

《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全書環繞在「成為完整自我」的主旨上。在母職起起伏伏、嘔心瀝血的路上,抱持著一些玩心和好奇,容許自己面對挫折時脆弱,並保持一些彈性和開放的態度。允許自己被影響但永遠記得要回到核心,願意進入解決難題的狀態並有意識地抵禦內在的自我批評。

媽媽要學著接納和同理自己的天分和缺點,有人喜歡陪孩子玩耍但不太會說睡前故事,有人願意傾聽孩子說話卻不一定知道怎麼幫忙孩子完成作業。我們要成為完整的父母,而不是樣板化、全知全能的完美父母。這意味著接納自己是怎麼樣的父母親,而不是希望和追求自己成為怎麼樣的父母親。接納和貶抑是對立的,尚未接納自己之前是什麼都做不了的。

在面對痛苦和掙扎的時候,父母親允許自己體驗這些創傷,安撫並提醒自己:照顧好自己便能有嶄新的能量和狀態面對問題,自我仁慈絕對可以讓內在的騷動不安有效回到相對平衡的狀態中。別忘了,孩子看著妳如何對待自己時,也正在有意識地培養對自己的溫柔和內在安全感。

當媽媽一定見過孩子的美麗,哪怕是藏在日常瑣碎的一瞬間,也能深刻保留在內心深處,無法忘懷。當我們成為父母,別忘了自我夾帶著複雜性和矛盾性,理解生命與認識自己是無法分割的,為人父母更是如此,在好好了解生命之際,要深深認識自己。

►相關書籍:心靈工坊《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從榮格心理學看童話故事中的母性智慧》,麗莎.瑪基雅諾 著
►延伸閱讀:媽媽,怎麼可以討厭自己的孩子?
►延伸閱讀:你不是不會當媽媽,你只是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