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牌子不是你的牌子:企業的品牌是向消費者借來的?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你的牌子不是你的牌子:企業的品牌是向消費者借來的?

你的牌子不是你的牌子:企業的品牌是向消費者借來的?

攝影:Szymon;來源:Unsplash

品牌經營權和所有權是兩回事

對許多兼任品牌長的二代經營者,我要請你們先接受一個你會很不喜歡,但你不接受就做不好品牌的觀念,那就是:你有品牌經營權,但沒有所有權!

「笑話了,品牌所有權不在我手上?胡說八道!」用膝蓋想也知道大家會怎麼反應。好,請耐著性子看下去。

法律上,經由政府單位登記在案的名稱,又由企業編預算推廣,所有權屬於企業,殆無疑義。但是法律層面的歸屬無法適用於心理層面,消費者的心,晴時多雲偶陣雨。除了一部份高度忠誠的核心顧客效忠到底,多數人變心的機率高,特別是彼此替代性強的同質化消費品,例如衛生紙,何以在這麼講究品牌形象區隔的現在,零售通路的售價標示牌仍然高高掛,吸引無數人細看單張價格?好像價格競爭段的陰影始終籠罩市場,並未過去。

消費者常懷貳心,但是基於欣賞你精心打造的品牌,在受到外界引誘時尚且猶豫徘徊,倘若品牌偏好度強到足以拉住漂泊的心,恭喜,你的品牌有競爭力。但是更進一步來看,你的品牌跟90%以上的其它品牌一樣,你無權管控的破碎印象和馬賽克式記憶太多了。像是別人家的孩子,人家要過繼給你養你就養著,人家要拿回監護權就拿得回去

換個說法,品牌依附在人心中,寄生在人的腦海裡,離開了人心的品牌,像掉了殼的寄居蟹,什麼都不是。因為有這個特性,所以不要相信什麼百年品牌的神話,百年老字號的說法只對少數死忠消費者有效。你永遠要為新加入的消費者擦亮品牌,百年如一日,你擦了一百年,累了,第一百零一年偷懶不擦,常懷貳心的人們就變心了。

論述到此,你還認為擁有心理層面的品牌所有權嗎?

犁記餅店餿水油事件

舉個大家應該記憶猶新的例子。成立於1894年的老牌子犁記餅店,2014年慘受餿水油事件波及。有一樣產品「芝麻肉餅」在不知情下用到餿水油,原本訂了較為嚴格的退貨條件,湧入門店的顧客高聲要求無條件退貨,甚至有人要求店員當場吃掉綠豆椪以證明產品安全無虞,店員含淚吃下。無辜受害的店家顧及百年品牌商譽,允諾無條件退貨,結果短短三天,共退款達八百萬元,其中購買芝麻肉餅的發票竟然只有一張,更有不少人持發票退一次錢,隔天拿空盒子再去退一次錢。

疼惜犁記的忠誠顧客當然有,他們基於對這個老字號品牌的感情,選擇不去退貨。可是,落井下石的顧客以及不顧情份、只論利益的顧客,大概比店家以為的多很多。

驚覺顧客如此輕棄情份的企業主,不需要傷心;認真投入品牌的操盤人,又有什麼好驚訝?常懷貳心,本來就是消費者的天性,你再老牌,不過年代久遠的瓷器,一樣摔不得。發生在犁記身上的事,印證我提醒你的,品牌所有權自始至終握在別人手上,經營品牌的責任在你,但品牌屬於消費者所有。自認品牌在手的企業,落花有意;而翻臉變心的民眾或顧客,流水無情。

品牌是企業跟消費者借來用的,珍惜你手上的品牌,剛好而已。

借有借的規矩,有借就有戒

關於「品牌是企業跟消費者借用的」這個觀念,要說服經營者沒那麼簡單,我只能盡力。從借用的觀念延伸,順便介紹幾個用來強化觀念的原則,供經營者引以為戒。

原則1:有借有還
品牌是誰借你的?社會大眾或消費者啊。他們之所以不輕易回收所有權,主因擁有經營權的企業謙虛且認份,好好經營且不催眠自以為掌握所有權。凡是不謙虛又不認份的企業,符合有借有還原則,印象帳戶遲早遭收回。

轉型失策的大同公司,握有大筆土地資產,土地開發的潛在利益可觀,如視土地資產為企業最後一道防線,可當作重新規劃轉型的堅強後盾,有恃無恐地面對脆弱點。如視土地為可變現資產,則可當成營業項目,堂而皇之處分獲利。

果真如此,這個令人懷念的老品牌開立在社會大眾與消費者心中的印象帳戶,存款應該會被紛紛提取,連忠誠消費族群的長期定存也會解約,積累數十年的帳戶餘額短時間之內急速下降至歸零,不無可能。跟大眾長期借用的品牌,一旦還給大眾,大同就不再是大家記憶中的大同了。品牌這東西,跟借錢不一樣,借了最好就別還,因為有借有還,再借很難。

原則2:借,要記得按時付利息
人家借出品牌所有權給你,總希望沒看走眼,對你的期待比較高,看你的眼神也比較銳利。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直到人家變成你的死忠,眼神才會轉為溫暖。因此,在培養出自願捍衛你的足量死忠群體之前,你提供給顧客的優質印象務必要多於提供給潛在消費者的,同理,提供給潛在消費者的也要多於提供給社會大眾的。

電動機車精品Gogoro產品力領先國際水準,換電網的設計具多用途前瞻性,無奈有一段時間愛用者對維修服務效率多有怨言,創辦人陸學森表示:「……掛牌成長快,超乎預期,老實說我們真的沒準備好……」我要先肯定他的坦承。負責人說會負責任也好,發出主動召修令也好,提供補償回饋也好,甚至一封致意電郵也好,多做的事,顧客不嫌多;少做的事,顧客都會嫌。這是實務上的、而非學理上的消費者心理,企業主宜坦然接受,把支付利息的事放在心上,千萬別自認自己幹了研發、製造、銷售、售服幾件大事,品牌就神功護體,大家就心悅誠服。

為養護無數印象帳戶所支付的利息,應列為企業經常支出項目,既是成本,亦是投資。

原則3:別借花獻佛
最常發生拿塑膠花禮佛的情景,非企業做公益莫屬。有賺錢賺得盆滿缽滿的業者,為博得環境永續美譽,一再舉辦淨灘活動,撿拾幾袋海漂垃圾等同永續,然後大做廣告、宣傳對地球的善意,太廉價了吧。也有業者斥資十幾億買國外小島,銜接藍碳概念(Blue Carbon)蒙環保光環,又能兼任島主開發觀光產業,太會算了吧。還有每年大賺幾百億的企業,年年發起同一訴求的公益勸募,結果投放到媒體宣傳、用來自我標榜的金額,恐怕跟募得的金額相差無幾吧。

大眾分辨誠意的法眼愈發銳利。太有心機的「品牌呈現」轉到印象帳戶時,民眾未必照單全收;太過投機的破碎印象進入顧客腦海時,敗絮其中的假象遲早被戳穿。

小結

自己的,隨你處置;借來的,務必戒慎恐懼以對。抱著品牌的雙手最好靠著心窩,誠心誠意餵養品牌,當感受到你誠意的人增加到一定數量,一紙永久借用約定會突然浮現,你的品牌就穩了。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品牌大學問:打造創品牌、養品牌、管品牌的實戰力,贏得超額品牌紅利》,黃文博 著

►延伸閱讀:靠品味就能賣?打造深入人心的「品味文案」:《高影響力的美感文案學》
►延伸閱讀:現正流行的商業模式,是要你的商品「情緒化」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