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難過的總是我?》:如何做自己、探索自己?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為什麼難過的總是我?》:如何做自己、探索自己?

《為什麼難過的總是我?》:如何做自己、探索自己?

攝影:Iswanto Arif;來源:Unsplash

避免自我迷失

多年來,我都不想好好面對內在迷失的感受。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直在逃避,無法理解逃避只是在拖延處理的時間。人生中有些傷痛實屬必要,我們不可能一直逃避下去,但當時的我心存僥倖,因為一旦面對了傷痛,便表示我要努力接納真正的自己——但這件事我完全不想碰觸,因為我以前非常厭惡自己。

我不斷地逃避、逃避又逃避,直到自己無處可逃了。我陷入情緒的低谷,這種事你想必聽大家說過,但從來沒想過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龐大的悲傷和焦慮朝我襲來,我開始失眠,焦慮症接著出現,平時控制得宜的克隆氏症也嚴重發作。我們不再傾聽內心的聲音時,身體終究會大聲抗議。

直視你的恐懼也許看起來很危險,彷彿聚焦於恐懼,就會把恐懼放大,因而變得更加可怕。我們都希望與負面情緒或感受保持距離,這是人之常情。我們何必要刻意選擇不舒服呢?但正如榮格(Carl Jung)所說:「你所抗拒的一切,都會繼續存在,還會愈來愈壯大。」這就是為何我在二十三歲時開始接受心理治療,而且最終不得不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受,不再逃避。

也許你感同身受,也許你沒有共鳴。我相信,我們不見得要掉進人生低谷,才可以處理自我迷失這件事,我也發現,覺察力往往伴隨著不舒服。但並非一切不舒服都是壞事,有時更是改變的契機、是一種成長痛。

關於逃避,你需要牢記的重點:

◆ 逃避給人風平浪靜的錯覺,但充其量只是一種臨時貸款(而且利息高得嚇人)。
◆ 刻意不去覺察恐懼和不舒服,只是在磨耗我們的心神。
◆ 假如我們從不看看內在深藏的感受,就無法真的「放下」。
◆ 把力氣花在逃避上,只是在浪費我們的精力。
◆ 抗拒本身帶來的不舒服,通常比我們想抗拒的念頭更嚴重。

探索自我、重新連結內在

探索自己與重新連結內在的過程,並不是像打開開關那般簡單,也不是像我們賽跑通過終點線就好。自我探索沒有捷徑,而旅程本身就是寶藏所在,線索就是字面意義,自我探索是去發現、是好奇心、是打開和拆解。所幸,既然你正在讀這段文字,就已展開了這趟旅程。因此,今後便讓自己抱持誠實與臨在的態度,好好投入實踐。

探索並不是為了達成某項目的。可以的話,允許自己柔軟,安住當下,享受過程。

留意情緒、為之命名

留意情緒、為情緒命名的過程,可以弭平我們思考和感受之間的落差。在命名時,試著描述你的感受,不要說「我好生氣」,改說「我看到我在生氣」,不要說「我好焦慮」,改說「我看到我在焦慮」,不要說「我壓力好大」,改說「我看到自己壓力好大」等以此類推。不再是「我等於這個情緒」,而是「我看到這個情緒」,這讓你體認到自己不等於單一情緒本身,也給予你觀察感受的空間,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這也是溫柔地提醒你,一切的情緒都是暫時的;你感受到不舒服時,這便會帶來安慰。

留意和命名我們覺察到的身心狀態也許了無新意,但由於過程可能伴隨著不舒服,因此許多人都寧願選擇逃避現實。

以下是我某位恩師給予的小妙招:在你的房間或手機背面貼上一張小貼紙。每當你注意到貼紙時,覺察一下身體的感受,先問自己:我現在覺察到什麼感受?久而久之,我們當然會更習慣這張貼紙,它的存在感也愈來愈低,但我可以肯定地說,即使在多年後,我自己那張小藍點的貼紙仍然會發揮作用。

提供自我支持的內在對話

我們可以利用這樣洞見所打造的空間,以更好奇的眼光去看待當下發生的事,不必在意偶爾為了取悅或安撫別人,被強烈的慣性拉回熟悉的模式。

我內心對於閒聊的負面觀感,無助於我的社交生活,但就自我探索來說,一旦我開始正視實際發生的事,這樣的覺察就成了珍貴的寶藏。一旦我看到自己急於取悅別人、隨後還自我批判,我就會好好寫下來。我把思緒寫在紙上後,就能看到事件的本質,進而做出適當的回應,不是像我平常口頭上自責,而是抱持溫柔善良的態度。

我現在改變了對於閒聊的內心對話,態度更正向、更能提供自我支持:「好,開始囉。每次在閒聊時,我通常會覺得自己太容易附和別人,或說了口是心非的話。沒關係,我可以理解背後的部分原因。雖然我自己有顧慮,但我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我的價值。即使這次閒聊我又不小心附和起來,那也沒關係,我在慢慢學習,一步一步來,我可以耐心地陪伴自己。他們問了某個問題,我發覺自己想附和他們的意見,但我真正的想法到底是什麼呢?我現在還不知道,那就說不知道吧,事後再仔細思考就好。深呼吸,慢下來,不急喔,你表現得很棒,你很安全喔。」

針對你遇到的難題展開這類自我支持的內在對話,並不為了快速解決問題,而是要提供更永續的方法。透過面對難題,你暫時可以擱置厭世的心態(我是愛爾蘭人,所以相信我,我知道這不容易),這能在焦慮的時刻提供強大的定心丸。基本上,這個方法讓你既能當自己的啦啦隊,也能當自己的避風港,溫柔地引導你貼近真實的自我。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為什麼難過的總是我?:甩開壞情緒的日常技巧,辨識依附關係,提供自我支持對話,釐清個人界線,遠離讓自己受傷的人際模式,找回平靜和幸福感》,莎拉.克羅斯比 著

►延伸閱讀:小心!我們與自身的情感有間隙,留意你的腳步,避免墜入情緒深淵!
►延伸閱讀:情緒小怪物與它的產地:與潛藏在我們情緒深處的小怪物說說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