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我們與自身的情感有間隙,留意你的腳步,避免墜入情緒深淵!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小心!我們與自身的情感有間隙,留意你的腳步,避免墜入情緒深淵!

小心!我們與自身的情感有間隙,留意你的腳步,避免墜入情緒深淵!

攝影:Matteo Vistocco;來源:Unsplash

在英國倫敦有一套地鐵系統,一套連接了倫敦和附近區域的運輸網,俗稱「水管」(The tube)。每當列車靠站,車門開啟,就會傳來錄音廣播:「請留意間隙」(Mind the gap),提醒旅客小心車廂和月台之間的間隙,以免發生意外。「留意間隙」這句話也就成了人們造訪倫敦的特殊經驗,甚至成為標語,印在T恤上賣給觀光客。

當你走進倫敦地鐵,踏進「水管」時,要留意間隙,才不會摔下去。當你面對情緒的時候,也要留意間隙,方法雖然有點不一樣,但當強烈的情感浮現的那一刻,如果不留意自己與情感之間的間隙,一樣很危險。

「覺察間隙」包括三部分:感覺它(Feel)、停一下(Hold)、看著它(Look)。

首先,要從「記得」開始,記得覺察、記得留意,也就是別忘了要留神、觀察,看看是誰在敲你的心門。如果你夠幸運,在煩亂情緒來襲的第一個剎那就注意到它,那就太棒了!不然的話,在入侵者已經開始大肆破壞的時候才發現它,那也不錯,總比事情都結束了,重回風平浪靜都還沒發現來得好。

以下是「覺察間隙」的使用說明,我們將以「憤怒」為例來說明,因為憤怒是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切身感受,而且總令人難以招架。

覺察間隙:感覺它

「感覺」是這練習的出發點。「感覺它」是什麼意思呢?有事情發生了,你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通知你房租要大幅調漲—這時候,你注意到怒氣生起了,就在你認出這一點的當下,你停下手邊一切事情,什麼都不做,只要感覺著它即可。不要阻擋這能量,也不要跟隨它做出反應,如此即可,你不需多做其他任何事情,只要保持覺察,覺知著自己的感受。

當你花點時間去感覺自己的憤怒時,一切自然都慢了下來,你把注意力轉向內在,頃刻之間,你發現自己有了呼吸的空間,而不是被整得暈頭轉向,在這空間中,你會發現自己和所感覺到的憤怒之間有個間隙,一個小小的距離,這表示你和情緒是分開的,你並不僅只是那狂暴的怒火,同時也是那觀看著它的人。如果你和憤怒是密不可分的同一件事,你怎麼能看著它?

這就是「覺察間隙」這練習的精華所在,就像養成良好的開車習慣一樣。上駕訓班的時候,老師會教你要和前車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只要養成這個好習慣,當前車緊急煞車或突然轉彎時,你就有時間踩煞車,避免直接撞上。如果你和前車靠得太近,付出慘痛代價的機率就會大增。

但這樣的方法不同於斷然地與憤怒劃清界線、拒之於千里之外,在這裡,我們要和憤怒的能量保持接觸,而且願意去感覺任何浮現的感受,從生命中煩人的瑣事,到失去所愛、恐懼、悲痛種種磨難。

感受本身與故事情節並不是同一件事

例如,在美好假期的旅途中,你的伴侶一路喋喋不休地埋怨你的住宿安排和駕駛技術,就在你越來越煩躁不安時,如果你能提醒自己:「覺察間隙、覺察間隙…...」就能避免一場正面交鋒的大混戰,取而代之的是找出一條溝通之道。

有件事很重要,就是記得「你講給自己聽的故事情節」(「她真是不了解我…...」,「不管我怎麼做她都…...」)和發展出這些情節的「感受本身」(受傷、惱怒的感覺),並不是同一件事。

當你對另一半說:「我覺得你總是在批評我!」這時,你還是在「往外看」,這句話所描述的其實不是你的感覺,而是另一半的作為,像這樣的說法就是一種「故事情節」,其中或許也透露出你認為「我就是我的感覺」的想法。

但如果你說:「我感覺很生氣。」這就是「往內看」了,你離情緒的根本能量近了一些。這時候,試著把注意力轉移到身上,你的身體有什麼感覺?腦部充血?下巴或肩膀緊繃?有點暈眩或顫抖嗎?

把覺察力帶到身體的感受上,可以幫助你不再念念不忘地想著把你惹毛的那件事。放鬆,盡可能的放輕鬆。每當憂慮、擔心,以及挑毛病、評論對錯的念頭出現時,放下它們,把注意力重新帶回身體和內心的感覺上。這是需要勇氣的,你必須願意去「感覺」,就算你很想把自己「關機」。

「感覺」只是避免失控的第一步

要逃避「感覺」的話,方法多得很,有時候你會發現內心告訴自己:「我不要這種感覺,我受夠了!」然後你跑去倒酒,或一頭栽進臉書,只想找個讓自己分心的管道。或者,出於被社會制約的價值觀,有時你會告訴自己:「這不是時候,這不是個好地點。」或是「現在我應該強悍一點!」

但你的情緒也有話要說,它們正試著要告訴你一些什麼,如果你拒絕停下來傾聽,會怎麼樣呢?更多苦惱會應運而生。當我們閉鎖情緒的感受,把它們鎖在地下室,希望能得到平靜與安寧,它們會開始哭鬧,就像被關在籠子裡悲鳴的小狗。

也許你會覺得:「這是哪門子的方法啊?難道我一定要讓自己感覺糟透了嗎? 這怎麼會有幫助呢?」別擔心,「下決心去感覺它」,只是對付這憤怒情緒的第一步,你的覺察力已經為你創造出一個空間,一個間隔,一個空隙,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足以提供你一個光明的前景,雖然目前你還看不清。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好好鬧情緒:把「好煩人」的情緒化為「好能量」的日常修練》,竹慶本樂仁波切 著

►延伸閱讀:接納痛苦,反而可以讓你更幸福?
►延伸閱讀:轉念的力量:先明白真相、選擇放手,就能決意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