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是需要練習的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是需要練習的

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是需要練習的

Photo by Randalyn Hill on Unsplash

好萊塢男星基努李維曾在訪談節目中說過:「我不想生活在善良被當作是弱點的世界。」,我認為這段話對社會來說意義重大,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

的確,在這個講求立即得到回報的社會,善良確實常常被視為軟弱,或是容易受騙的表現,加上善良的付出有時並無法得到回饋,甚至有可能遭到對方以怨報德,讓許多人對於行善越來越遲疑,更去質疑他人行善背後的動機。不過,其實我們遠比自己想像中更常「做善事」,舉凡捐錢給路邊的街友、結帳時前一個人拿錢拿很久依然耐心等候、替伴侶洗他昨晚放到現在的碗、提醒路人背包沒關好、主動打掃公共區域……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舉動,都是一種善意的表現,而這些善意的舉動,間接地也會帶給更多人行善的動力,讓社會充滿一種善的循環。

善良聽起來不難,但要保持善良似乎就沒那麼容易,畢竟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討厭鬼把我們惹怒,多數時候是因為他們缺乏善良的同理心。為了不成為其他人口中的討厭鬼,我們可以試著練習保持善良,就像練習一個常久的習慣。

長年投身於非營利組織的唐娜.卡麥蓉(Donna Cameron)在工作與生活上深刻感受到善良的重要,但鑑於自己在實踐善良時總半途而廢,因此她建立了一個「練習善良的一年」的部落格,記錄下自己的目標與改變。當她開始認真執行保持善良的心態時,她發現善良不只會讓心情愉悅,對健康也是益處多多。如果經常行善,能促進血清素的分泌,有助於舒緩慢性疼痛、壓力或失眠,更有研究指出,同情心能增強迷走神經活動,有助人體調節心率、控制發炎程度,因此能減緩老化之外,時常行善還能降低社交焦慮。

曾有研究人員將罹患社交焦慮症的大學生分組實驗,結果顯示,日行一善的組別比起其他組的焦慮情況趨緩許多,這有可能是因為行善時,我們對於外在環境會有正面期待,擔憂負面的社交結果的恐懼自然隨之減輕。

唐娜.卡麥蓉也以自身經驗提出一些建議,幫助大家能練習善良。

學會感激:

感激與善良息息相關,我們可以練習每天寫下一件感恩的事,或是在睡前問問自己:「今天有什麼事令我感動?」,透過刻意回想一天的行程,在這過程中你自然而然地會用心生活,讓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我們也才會發覺,原來自己已經擁有那麼多美好事物,而不再只是一昧地羨慕他人。感謝自己所擁有的,並樂意與他人分享別人缺乏的。

放下批判:

批評他人固然是件輕鬆的事,但在我們動動嘴或打打字發洩情緒時,卻是將他人推入火坑之中。有些人會反駁他們只是提出想法,並沒有要批評的意思,但是這種「我沒有惡意」類型的惡意,其實最可怕,表示你根本不瞭解這些話的殺傷力有多大,就將它向外拋。批判的念頭就像是一顆炸彈,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讓自己受傷,得不償失。在批判他人前先冷靜思考「我講這些話有意義嗎?」,減少批判,就是一種善良的表現。

付諸行動: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去實踐善良,一句溫暖的問候,或是關心的舉動,皆能帶給別人美好的一天。要跨出去的第一步總是最困難的,你可能會因為害羞而開不了口,可能會擔心被當成雞婆,但我們能從簡單的小目標先練習,例如每天向同事問好,誇獎他今天哪裡好看,練習讓行善成為每天必做的例行公事,讓它潛移默化於我們的生命之中。你會發現,實際實踐善良之後,生活會有不一樣的轉變。

善良是每一個人都能選擇的能力,但要將它完全激發需要每天不間段的練習,而我認為在疫情肆虐的此刻,我們更應該發揮善良的力量,共同團結抗疫。每個人多點同理心,不獵巫不傳假消息,非必要時減少外出,誠實呈報自己的足跡,其實都是一種善良的展現。這些善良的小舉動,都是在幫助辛苦在前線打拼的人員們,減輕他們的負擔,最後社會就會形成先前所說的「善的循環」。

希臘作家伊索(Aesop)曾說:「任何善行,不論多麼微小,都不會白費。」,希望從現在起,大家都能好好練習善良待人。

►延伸閱讀:【老根嚴選】六月:那些沒被我們看見,但仍存在著的
►相關書籍:凱特文化《練習善良的一年:能夠改變你的人生以及周遭世界的美好決定》,唐娜.卡麥蓉 著

開根好_練習善良的一年_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