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宰制的時代——《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快樂」宰制的時代——《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

「快樂」宰制的時代——《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

Photo by Jon Gibbins on Unsplash

快樂是什麼?如何變快樂?
我們所處的世界一直都在追求快樂。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不僅是目標也是義務,幾乎已成為當今人們生命中的頭等大事。

為了幫助人們達成目標,市面上有關快樂、幸福的書籍,以及五花八門的心靈成長、自我提升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兩所名校,也開設熱門選修「快樂學」。隨著專家、學者的推波助瀾,「快樂」不僅成為一門學問,更形成一種日益蓬勃的產業。

「只要用更正向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周遭世界,任何人都能翻轉人生,活出更好的自己。」這說法聽起來是否有些熟悉?

這正是快樂產業向我們兜售的信念。藉由形形色色的快樂產品與服務,我們可以成為更快樂的人,當我們越快樂、越積極,就能提升自己作為社會、政治和經濟主體的價值,成為一個更好的員工與更好的公民。這樣的信念氛圍孕育出各種各樣的「快樂信徒」。

你的身邊有沒有一些人,總焦慮著自己不夠快樂?為了更快樂,他們忙著成天關注自己的狀態,忙著揪出自身的心理缺失,忙著改變自己和提升自我。他們相信,追求快樂,是一種自我成長的目標,也是一種理想的生活型態。

快樂由此被建構,它不僅是最具賣相的商品,是一種可以透過傳授、學習而取得的能力,也被視為用來確立一個人是否身心健康、人生順利成功的概念,而這一切,都可以透過個人的努力獲得。

這套理念,亦即正向心理學的主張,激勵人們持續追求越來越高程度的快樂,它假定了人始終可以提升再提升,進步再進步,進入一個永不間斷的自我塑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痛苦和快樂都是個人選擇;那些不把逆境當作成長機會的人,一概被視為自作自受,是自己選擇了不幸。

另一方面,快樂的追求同時也被指引為一種自我的管理,為了應付不確定感和無力感,藉由探索內在找回自己。

例如正念訓練課程,鼓勵人們專注於內在,擁抱當下和真實的感受,細心品味生活中的每件小事,無論在什麼環境下, 都要採取正面、平靜和充滿韌性的心態。只要相信自己,只要有耐心,只要不評判,只要學會放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變得順利。

這樣的方法,驅使人們轉而相信「他們必須透過內省來增強意志力,以便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這樣的信念引起的社會後果,使得個人不再關注群體和政治,改而過度關注於自身,也說服人們相信:自己的問題能否解決,主要靠個人努力和心理韌性,而不是靠集體行動來推動社會與政治改變。

至此,是否深刻感受到,我們處在一個被「快樂」宰制的時代呢?

心理學博士艾德加.卡巴納斯(Edgar Cabanas)與知名社會學家伊娃.伊盧茲(Eva Illouz),在書中層層剖析,探討快樂科學與快樂產業如何獨攬話語權,透過消費市場,成功打造出理想的「快樂公民」樣貌。難道快樂不是由內心自然而發的情感? 追求快樂是人生的投資?如果你的心中,也出現了這樣的疑惑,這本書籍將會激發你更多的思考。

《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並非是反對快樂,但當面對快樂科學對「美好人生」流於化約的觀點,或許我們應該嘗試透過閱讀,來保持一種批判的距離。

本文作者為立緒文化編輯 林書琦

►相關書籍:立緒文化《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艾德加·卡巴納斯, 伊娃·伊盧茲 著

開根好_製造快樂公民_立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