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毅力—努力的科學,只有自己能幫自己找到人生的機運!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恆毅力—努力的科學,只有自己能幫自己找到人生的機運!

恆毅力—努力的科學,只有自己能幫自己找到人生的機運!

成功是什麼?是努力、是天份、是機運的組合,要是問一百個人,肯定會得到一百零一種解答。你可能會說,想知道的話市面上關於成功學的故事這麼多,不如挑一個參考?我個人是不相信啦,XX總經理、XX總裁,人生的機運又不能複製,我總覺得他們的故事大都是倖存者偏誤吧,我們還需要多知道一個成功故事嗎?

對「成功」背後的秘密,心理學家 Angela Duckworth 卻著迷不已,非要找到一個令他心服的解答。(真是有研究精神!)他有幾個出發點:成功的人是因為夠努力?夠有天份?夠幸運?還是夠倔將夠堅持?在經過多年研究後,他終於證實了成功的共通點是「努力」,但接下來的問題更費解:為什麼全世界只有少部分的人能靠努力成功?努力有差別嗎?努力有沒有辦法用科學量化解釋呢?這或許還連結到另一個問題,全世界父母一代傳一代傳承的教養方式,現在將被全部推翻嗎?

我是不太喜歡心理學書的人,對於心理學的論點,能引起我好奇的通常只有「結論」,還有主張的可行度;但這本書很有趣的是,他的開頭跟結尾都還算普通,中間的推論過程卻非常精彩!中間一步步拆解「努力」的過程一次次讓我驚艷,跟看小說一樣,忍不住一頁又一頁翻下去。比如說成功特質是先天還是後天養成、如何讓興趣轉化成熱情、努力跟年齡有關係嗎、刻意練習跟心流,哪個才能讓你持續地進步?

下面我先從作者的論點「恆毅力」切入,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歡的案例:每年吸引眾多年青人報考的西點軍校,為什麼每年又有一堆人急著逃出;以及從我們對「努力」有什麼偏見,反思一如所有的自己,可以如何也成為具有恆毅力的人。

「成功的人本身就是天才吧」這句話是真的嗎?怎麼驗證?

「成功」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詞,不只是與個人的比較,也包含了社會上凝聚的共識。《恆毅力》作者安琪拉自然也知道這點,但在開始前,他用美國西點軍校一年級生的表現,引出「恆毅力」這個貫穿全文的概念,先幫讀者縮小了成功的定義。

美國西點軍校是許多青少年夢寐以求的菁英學校,不只成績要夠高,體能表現也要非常優秀(大多人高中時期就已經是球隊隊長,可以想像美國YA片那種高中風雲人物等級)。如果以數字來表現西點軍校的稀有性,每年超過 14000 人會申請西點軍校,但只有 4000 人能獲得推薦,最後甚至只有約 2500 人能達到西點軍校的入學標準,還沒結束哦,最終只會有 1200 人獲得錄取。(p.20)

經過重重篩選,來到西點軍校的年輕人自然是菁英中的菁英、未來軍事領袖,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個訓練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每年都至少會有 2 成的學生主動退學?!這些年輕人花了這麼多年好不容易進到明星學校,為什麼會輕易地放棄?——答案揭曉原來是因為新生都要參加的七週訓練營「野獸營(Beast Barracks)」。在這個營隊中,每天都有按表操課的嚴格訓練,對新生的精神、體力、軍事知識、人際社交都是嚴苛的考驗。

安琪拉發現,在這個營隊中,那些入學成績最優秀的,不見得是能撐到最後的學生。所謂的「出類拔萃」其實是有極限的。他以西點軍校為起點開始他的恆毅力研究:「失敗後要繼續堅持下去非常重要,但不容易。」(p.25)在參與野獸營的學生中,能撐下去的軍校學生通常不是學業或體能成績最優秀的,而是具有「恆毅力」的學生。

在西點軍校的研究中,安琪拉悟到一個重點,成功與天份其實「沒有關係」,努力的重要性更大。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安琪拉提出他的「恆毅力 」(grit)公式,那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能擁有嗎?這兩個公式長這樣:
天份x努力=技能;技能x努力=成就。
你可能會注意到,在這個公式中,「努力」被相乘了兩次。我們常說有些人天生聰明,他學什麼都很快,這只是代表我們對「天份」本身就帶了一點崇拜跟偏見。

別用天份找藉口!讓科學來解釋「努力」的重要性

深夜裡,或許你我都有過藏在心底深處的呻吟:「為什麼成功的不是我呢?」或許還帶了一點嘆息,最後決定明早起床一樣庸庸碌碌地生活,一邊羨慕他人的成就,一邊安慰自己沒有成功只是自己不夠「聰明」...... 安琪拉是不認同這點的,他說:想要成功(你自己認定的成功),需要你在重要的時候堅持下去。

為了驗證努力才是關鍵,安琪拉走訪各地拜會成功人士,包含企業家、奧運游泳名將、插畫高手、鋼琴家,詢問他們的成長歷程、付出努力的過程,也跟他們確認基因、機運、經驗是否是得到成就重要的因素。

安琪拉拜訪倫敦專門做雙胞胎遺傳研究的科學家,科學家表示「努力的遺傳性是 37%,熱情的遺傳性是 20%」(p.107),這個數字跟其他遺傳因子的數值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人的表現的確跟基因有關,可是這就跟長相一樣,是屬於隨機但必然的影響。你可能會想到身高呢?有些國家人民的下一代平均身高更高,恆毅力也是一樣會持續增加嗎?

這個問題帶領了安琪拉往下一個謎團的核心「環境」來思考。整體的環境會觸發人在能力上更加成長(跟評定的方式也有關係)。一個戰亂的時代可能讓一整個世代營養不足,同樣地,一個在網路時代成長的孩子,對抽象跟數據的理解的方式會比我們更加成熟。在安琪拉的研究中,大環境確實也跟成就有關,但面對終極目標「成功」時,它的影響度跟其他的影響參數一樣分散。

或者,有些人特別幸運?安琪拉訪問得到麥克阿瑟天才獎的作家塔納哈希・科茨,他曾被《時代雜誌》裁員,因為現實的壓力一度決定去開計程車,但他後來在極大的壓力下反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寫作風格,文字受到外界肯定。如果要講他是不是幸運?他說:「寫作就是一種失敗,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如果沒有失敗,他不知道自己可以持續努力,直到他因努力得到了新的契機。他的契機算不算是幸運呢?我認為這只是他堅持後的結果。

講到這裡,只是先用幾句話帶過安琪拉是怎麼一步步解開關於「努力」背後的疑團(這些推論非常精彩,請恕我無法完整說明),但對我而言,「努力」的重要性無庸置疑。我更想知道的是,如何努力?一個平凡沒什麼興趣的人,如何針對某個目標持續努力?

找到「熱情」的最簡單方式:自由定義你的工作

我有時會用這樣的二分法區分:知道自己要什麼、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如果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這些人總是可以不顧一切地向前衝、更努力;而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就老老實實地努力做該做的事,能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安琪拉的恆毅力研究彷彿是給悲觀的我一個當頭棒喝!誰說只有有目標的人努力才會成功呢?而我的自以為是的努力,真的是替自己著想嗎?

安琪拉在文中引述了「工作塑形」(job crafting)的概念,這是一種從心理學解釋如何透過日常行動創造改變的理論。這種理論主張,「無論任何職業,你都可以在工作中巧妙地調整,增添、呈現、量身定義你的工作,讓他越來越符合你的興趣跟價值觀。」(p.204)

我的解讀是,一份工作的定義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認為重複一樣的工作很無聊,但如果你認為在無聊中可以訓練自己的精準度、判斷力,當成打遊戲一樣練等,這份工作的定義就會完全不一樣。抱怨生活、抱怨工作確實很解氣,但也要記得,沒有人能控制你做自己的職涯規劃。你是自由的!

當然安琪拉也提供了一些簡單的方法,例如尋找明確的榜樣、不排斥嘗試不一樣的事物、幫自己想要的事情與社會連結,再更簡單一點,再覺得苦難之前,先讓自己「玩」起來......等等,有許多方法,也歡迎直接讀讀這本書。

你可以試著鍛鍊自己的內心

這本書的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跟台灣人有一個小小的連結,原來他的母親曾就讀於師範大學。這樣的一點點小連結,足夠讓我解讀他是真心好奇、並想了解跨文化之間的差異的學者。他自己的經歷也非常有趣,他是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畢業、物理學碩士、麥肯錫精英,但在種種轉折後,他發現自己想當的是數學老師,並隨後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研究人類學習的潛力。

作為一個經常感到迷惘的 30+上班族,我很感謝她寫出了這本書,跟讀者分享了他的推論與觀察,儘管多少能感覺到美式的思考方式跟亞洲強調適應社會的思考方式很不一樣,但整本書中很重視鍛煉心靈的對話,讓我們回去反思,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應該先從了解自己怎麼想、再談自己該怎麼做。

最後,想將這本書推薦給認為自己平凡、不小心看低了自己的朋友們,我相信每個人都是有潛力的,「再多一點、再多堅持一點」,不要把這樣的話語當成壓力,努力它可以是一種浪漫、一種修行、一種追尋快樂的道路。我們生活在亞洲,可能把努力看得太沈重了,但在這世界生活,讓自己彈性一點,做自己的主人,其實滿不錯的!我不排斥跟西方人學學這樣的思維,融合東西方思考的台灣人,一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

►相關書籍:天下雜誌《恆毅力》,安琪拉‧達克沃斯 著
►延伸閱讀:天賦決定成功?恆毅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