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自己嗎?用「喬哈里窗」,發掘不同面向的你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你真的了解自己嗎?用「喬哈里窗」,發掘不同面向的你

你真的了解自己嗎?用「喬哈里窗」,發掘不同面向的你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帶著覺知、探詢內在穩定力量,由內而外安頓身心,活出生命中坦然的喜悅。身心靈作家賴佩霞老師,教你運用喬哈里窗的理論與工具擴大對自己的認識與信心

喬哈里窗 ( Johari Window ) 是一九五五年由兩位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路夫特 ( Joseph Luft )和哈林頓.英格拉 ( Harrington Ingham )提出,目的在於整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別人對我們的認知差異,從中探索我們沒有意識到的陰影與潛力。

整理的過程相當有趣,一個田字,上下左右四個口的視窗各代表不同的自己:

  1—開放我 ( Arena,別人知道,自己也知道。)

我稱之為眾人皆知,自己和別人都看得到的自己。這部分要了解不難,換句話說,就是公開的自己。如果平常使用社群平台,大概就是那些內容。

  2—隱藏我 ( Facade,自己知道,別人卻不知道。)

我稱之為祕密,刻意在別人面前保留,不想讓別人知道的自己。一些隱私,或一些難以啟齒的話題就落在這個欄位裡。

  3—盲目我 ( Blind Spot,別人知道,自己卻不知道。)

我稱之為盲點,別人看得清清楚楚,自己卻迴避或無法承認的自己。如果願意大膽嘗試,邀請身邊的親朋好友給予真實的回饋,通常都會有很大的收穫。

  4—未知我  ( Unknown,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

我稱之為潛能,就是那個有待開發的自己。這個部分,我常說身邊要有一些值得信任的好朋友,必要時給我們支持與鼓勵,在有愛與包容的環境下,接受挑戰,潛能開發相對容易許多。

整理喬哈里窗的時候,可以靜下來整理一下自己。

當找到信任的人,將心裡祕密毫無保留說出口時,會發現「開放我」的比例逐漸加大。而「隱藏我」範圍愈來愈小,同時,當發現信任的能力愈來愈強,換句話說也就是愈來愈有自信時,「盲目我」也會因為願意聽進別人對自己的觀察與回饋,愈來愈能看清楚自己的全貌,窗口也變得愈來愈小。

當我們愈來愈開放,心胸愈來愈敞開,願意與人分享資訊與心得,自然就會愈來愈有自信。加上面對別人的反饋愈來愈淡定,便會吸引更多人想跟我們合作,機會自然就會愈來愈多,潛能也能足以發揮。

對我來說,右下角的「未知我」的框架,是為了理論說明之便,事實上,未知的潛力無限,毫無框架可言。

▌運用「喬哈里窗」理論,發現不同面向的自己

跟文淑一起帶領課程的過程,我給自己很多機會去探索自己的盲點,同時也因為多年來對這位好友毫無保留,任何心裡話都能坦承表白,更因為彼此教練背景的養成,溝通毫無遮掩。好好說話的養成,成就了我們之間的信任,也交織了無獨有偶的流暢、互補、共創與歡樂。

無論以同事或好友的角度來說,我跟文淑之間沒有任何需要隱藏或修飾的祕密,我很樂意聽她或學員或團隊的反饋。

我和大家一樣,運用喬哈里窗的理論與工具擴大對自己的認識與信心,同時也看到「未知我」蘊藏的巨大潛能。

無時無刻,與人相處都可以持續不斷創造歡笑與成長的經驗。


本文摘自 天下文化《靜心的力量》 賴佩霞.著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轉念的力量:先明白真相、選擇放手,就能決意善待自己
►延伸閱讀:要能好好生活之前,必須先練習如何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