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悲觀決定人生:3 個練習,重啟你的「人際信任」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不讓悲觀決定人生:3 個練習,重啟你的「人際信任」

不讓悲觀決定人生:3 個練習,重啟你的「人際信任」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當我們不再相信人性,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重建人際信任與善意,才能化解當代社會及個人困局。這不是天真的樂觀主義,而是一場「選擇信任」的人性革命。

在資訊氾濫的年代,我們每天接收到的新聞與評論,常讓人心煩氣躁。點開手機,看到某則讓人怒火中燒的消息,你是否也曾忍不住在留言區開罵?但你可曾想過:這樣的反應,是出於事實本身,還是我們早已戴上了一副「憤世嫉俗」的眼鏡?

心理學家賈米爾.薩奇在《善意與信任》這本書中,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這個世界,其實比你想像的更美好。透過一連串紮實的科學研究,他邀請我們摘下悲觀的濾鏡,重新看見人性中那股被忽略的善意。

▌當我們以為看清真相,卻反而錯過真實

我們太習慣將人性簡化為「自私」、「勢利」、「現實」,但書中列舉的實證資料,打破了這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    哥倫比亞的武裝份子,被歸類為危險分子,實則許多人是因社會動盪、經濟壓力所迫。他們渴望和平,願意談判、希望能重返社會。

  •    窮人會濫用社會資源? 美國研究指出,真正濫用社福的比例極低。反而是過度繁瑣的申請流程,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打了退堂鼓。

  •    企業只追求鼓動利益?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推行「信任式管理」,在尊重與授權的文化中,反而讓公司起死回生。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許多被快速貼標籤的人物與事件,背後有更深、更值得理解的脈絡。

▌作者的故事:一位心理學家的自我剖析

薩奇花了二十年研究信任,自己卻常活在懷疑與失望裡。他坦言,自己內心深處就是憤世嫉俗者。

另一位心理學家布魯諾,年幼時期不順遂,卻始終選擇相信人性中的光亮。薩奇決定深入研究布魯諾的生命歷程,並寫下這本書,作為給自己也給世界的一封「溫柔的勸世信」。書中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憤世嫉俗就像一副骯髒的眼鏡,每一年過去,都有更多人戴上它。我要幫你摘掉它,然後,你將會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而感到驚訝。」

▌你也可能正戴著那副眼鏡

薩奇提出三個自我檢視的問題,邀請我們誠實面對內在的世界觀:

  1.  你是否覺得沒有人真正關心你遇到的問題?

  2.  你是否認為大多數人不願幫助他人?

  3.  你是否相信人們誠實,是因為怕被拆穿?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越多「是」,那麼,也許你早已不知不覺走進了憤世嫉俗的視角。而這樣的世界觀,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信任、對社會的參與,甚至對自己未來的期待。

▌漁村的故事:世界可以不一樣

書中提到一個真實的比較研究:巴西東北有兩個漁村

  •  湖邊村落:漁民各自作業、互相競爭,彼此間猜忌不斷。

  •  海邊村落:漁民合作出海、共享設備,越久越信任彼此。

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不只是命運的安排,也是一種選擇與建構。如果我們不想活在彼此猜疑的湖邊村,就該開始創造海邊漁村的氛圍。

3 個實踐方法,擺脫憤世嫉俗

  1. 用懷疑主義取代直覺批判

當你覺得某人針對你、不懷好意時,試著先問自己:這是事實,還是觀點?你有足夠的證據嗎?我們常常因一則訊息就產生偏見,卻沒有多花幾秒鐘停下來思考。

  2. 記錄真實互動,更新人際資料庫

當你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人願意真心交朋友」時,請試著用數據打臉自己。試著預測一次社交互動的感受,事後再給予真實評價。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世界並非你想像的那樣冷漠。

  3. 與孩子共築善意視角

身為父母,我們是孩子的第一本書。與其抱怨社會,不如多陪孩子遊戲、欣賞生活中微小卻美好的事物。在批評他人時,也試著補上一句「也許他有難處」,讓孩子學會同理與理解。我們怎麼說話、怎麼做事,都是孩子對世界認知的參考來源。

若想讓孩子相信人性中有光,請先讓我們自己成為那道光。

▌選擇相信,是一種行動力

《善意與信任》不是一本說教的書,而是一本用實證資料、一個個真實故事,幫我們拆除偏見的手冊。在一個憤怒可以快速集氣、冷嘲熱諷成為常態的時代,選擇相信、選擇理解,其實是更需要勇氣的行為。你可以不必馬上相信一切,但至少摘下那副憤世嫉俗的眼鏡,看看不同的可能性。


全文經 古閱書 授權轉載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別想了,好好生活吧!》擺脫無限循環的過度思考,掌控自己的心緒方向!
►延伸閱讀:擺脫硬撐!
5 個技巧輕鬆解壓,讓生命蛻變,活出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