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第三人生不會自動展開,唯有提早準備才能開創熟齡新篇章。超高齡社會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在我的財經寫作與教學中,談論「退休準備」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不論是現金流規劃、ETF 布局、年金制度、還是提早退休(FIRE)思維,這些概念在近十年逐漸普及。
然而,《今天遇見第三人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退休」從來不只是一個數字或資產問題,而是身心靈全方位的轉型挑戰。真正讓人措手不及的,不是缺錢,而是對於老後生活的無知與逃避。
這本書出自一位擁有十餘年照護經驗的韓醫師之手,透過第一線接觸長者、失智患者與家屬的經驗,描寫長照現場的種種掙扎、選擇與愛的糾結。書中的每一篇日記,看似是紀錄病患的故事,實則是讓每位尚未老去的讀者,有機會「預習」老年,也反思我們與父母、伴侶之間終將上演的照護對話。
本書的結構分為三個篇章:
■ 與生老病「師」相伴的日常:記錄醫師與年邁患者之間的對話與觀察
■ 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探討如何面對失能、長照壓力與死亡
■ 居家照護與長照機構的抉擇:分析當家人需要照護時,我們該如何做出選擇。
讀到一位失智的妻子,在病情加重後仍記得先生的名字;或是一位百歲奶奶每天早晨用歌聲與陽光打招呼,那不是感人的橋段,而是一種活著的堅持。我想,對投資人來說,我們總在追求「報酬率」,但書中的長者們提醒我們:生命的報酬率,有時是一段真誠的陪伴、一句被記住的名字,或一頓有人餵你吃的晚餐。
▌別讓長照成為家庭的「隱形負債」
許多人以為照護議題離自己很遠,其實不然。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2025 年台灣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中就有一位是 65 歲以上長者。平均餘命雖延長,但健康餘命卻未同步成長,意味著許多人的人生最後 10~15 年,可能都在與病痛與依賴他人中度過。
在這樣的背景下,照護費用、時間與情感壓力,正在成為每個家庭的「隱形負債表」──它不在財報上顯示,卻可能重創整個家庭的現金流與心理韌性。
以下三點,是我特別想補充、讓更多財經讀者理解本書價值的地方:
① 長照成本是被低估的「黑天鵝風險」
許多家庭並未將長照納入預算編列中,一旦長輩失能,可能立刻需要聘請看護、調整工作模式、甚至犧牲一方的事業進行照護。而這些非預期的支出(不僅是金錢,還有心理與時間成本)往往是壓垮家庭經濟的起點。
本書讓你看到,在資產成長之外,我們需要準備的,是一個讓「晚年生活」得以穩定運作的照護系統與應變計畫。
② 預習老後,不只是「自己變老」的準備,更是「照顧別人」的修練
讀者多數是 30~60 歲的中生代,正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我們的上一代也許仍停留在「不要成為孩子負擔」的觀念中,但在照護需求真正發生時,選擇權卻往往在你手中。
這本書提供非常具體的照護建議,諸如:如何評估長照機構、如何理解長者的尊嚴需求、如何調整心態與溝通方式‧‧‧‧‧‧它不只幫助你在照護路上減壓,更讓你在陪伴他人老去的過程中,不至於迷失自我。
③ 第三人生,不是「餘生」,而是「新章節」
書中提到的「第三人生(Third Act)」概念,來自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 Edward Kelly 的提法,意指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是重新學習、再創人生意義的時期。
在財經領域中,我們常講「資產配置」,但真正的老後生活,是一種心態配置與生活重新設計。有人學畫、學樂器、成為志工;也有人回顧人生與親人和解,或照顧比自己更需要照顧的人。若你想為自己的第三人生留下光彩,而不只是「撐過去」,這本書是你極好的起點。
▌照護,其實是一種更高階的財務思維
身為財經作家,我認為《今天遇見第三人生》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跨越了「健康照護」與「財務安全」兩者之間那道看不見的牆。它讓我們理解——真正的退休規劃,從來不是只有投報率、退休金或保單的問題,而是「如何活得像個人」、如何善待老去的自己與摯愛。
這本書,讓我們看見一個社會正在老去的真相,也讓我們學會用溫柔與智慧,迎接人生最後一章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