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I
AI 時代來臨導致嚴重的「閱讀滑坡」,日本知名大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提出「快樂又簡單」的閱讀法。
這本書是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針對閱讀來做探討,告訴你為什麼要閱讀,以及閱讀對大腦有什麼好處?
尤其現在 AI 變得盛行,是不是就不需要閱讀了?書中透過許多論點來分析閱讀的各種優點,而且每一篇字數都不長,但有些想法都很能啟發人,是非常容易閱讀的一本書。
▌大腦中的梭狀迴
我們的大腦裡有一個區域叫梭狀迴,它的功能有「識別顏色」、「認知單詞和數字」等。只要我們持續的閱讀,就能讓梭狀迴儲存各種情報,而這些累積的大數據到一定的程度時,就能進行資料認知,也就可以預測趨勢,以及判斷這個專案需要哪些數據資料。經常閱讀的話,可以讓前額葉皮質與顳葉之間的流暢度提高,也就是腦中的訊息傳遞迴路會更順暢,大腦的運作能力會變更強。
▌家中藏書數多,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書中提到家中有較多書的孩子學習能力會比較高,學術期刊《社會科學研究》研究顯示「十六歲時,家中紙本書籍的數量,與成年後的讀寫能力、數學基礎知識,以及 IT 技能的高低成正比。」
有趣的是,不論是否真的閱讀家中的書籍,效果都會存在。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說,這個研究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看到父母和其他人被書籍包圍的情景。」也就是說,孩子會認為在每個家庭大人都是這樣學習的,因此會耳濡目染而自我學習。
相反的,如果父母只是看電視、玩手機或遊戲,孩子也會認定這就是成人的標準。簡單來說就是身教與榜樣造成的效果。
▌閱讀能提升專注力,紙本書更容易記住情節與事件
我們現在的專注力越來越低落,不只是手機、短影音的關係,還有因為工作常常要分心同時做很多事情。
大腦控制專注力的迴路在顳葉前側的「腦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區域,當我們專注閱讀時,這個區域就會處於活躍的狀態。不過不是只要閱讀就能提升這個區域,而是要對你來說稍微困難的書籍,專注力才會提升。
電子書與紙本書都有各自的好處,電子書不佔空間,而且可以隨時想要看哪本書,一秒就能買到並直接閱讀,非常方便。
不過紙本書的好處是適合精讀,挪威有一個研究指出「電子書不像紙本那樣能夠幫助讀者重現故事。」這是因為紙本書除了視覺以外,在翻閱書籍時還有觸覺的輔助,更容易讓人記得閱讀的進度與故事情節。
簡單來說就是體驗的感覺不同,就像是在手機上看電影,與去電影院觀影的感覺差異。
▌賈伯斯與比爾.蓋茲都喜歡閱讀
作者說網路雖然可以找到許多資訊,但跟書籍比起來,差別在於網路提供的是「訊息」,書籍提供的是「知識」。簡單來說就是網路提供的資訊是片段的,而我們還需要搜集、分析並自行系統化。
而書籍則是已經透過作者分析並整理過後的訊息。相較之下,網路的訊息可靠性也沒有書籍的高。
賈伯斯與比爾.蓋茲都非常熱愛閱讀,其中《一位瑜伽行者的自傳》是賈伯斯唯一下載到 iPad 的書籍,而且每年都會重讀這本書,據說這本書是賈伯斯不斷創新的靈感來源。
比爾.蓋茲每天平均閱讀一小時,據說他每小時能讀 150 頁,而且他家有一個私人圖書館,藏書超過了一萬四千冊。我覺得作者提出了一個想法很好,他說賈伯斯與比爾.蓋茲都是創建資通訊技術的巨頭,卻也都是狂熱的書迷,你還會認為「有了網路就不需要書了嗎?」
這本書還有非常多有意思的論點,而且都有根據,我只是稍微分享了一些。書裡還有像是「不拘泥類型的廣泛閱讀與亂讀會有意外的發現」、「同時閱讀多本書可以讓讀書習慣持續下去」、「透過寫作處理大腦中的資訊,並與想法連結」、「讀小說時,大腦內部會產生與主角相同的活動」等很多有趣的探討,推薦大家可以去買這本書來讀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