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世代來襲的生存法則?你需要的是「動態素養」!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AI 世代來襲的生存法則?你需要的是「動態素養」!

AI 世代來襲的生存法則?你需要的是「動態素養」!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動態素養」才是當代所需的新知識,具體來說,「動態素養」是什麼呢?讓我以海外旅行為例來解釋吧!

假設你不是參加有導遊的旅行團,而是以自助方式在義大利旅行。機場的標示上附有英文,你能勉強看懂,順利通過。但當你走進市區探索時,發現路標和購物中心的指示牌大多只有義大利文。

雖然標誌上有些圖示可以讓你大致猜到意思,但與英文不同,這讓你逐漸感到不安。

Google Lens」這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只需將智慧型手機的相機對準識別,就會自動進行圖片搜尋。利用這個功能,你可以將路標翻譯成你能理解的語言。Google Lens 不僅在語言不通的海外非常有用,在住家附近散步時,看到一朵美麗的花,想知道花名但一時想不出來時,也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回到義大利旅行的話題,當你透過翻譯工具看懂路標後,發現這附近有很多賣義式冰淇淋的店。你可以用 Instagram 查詢看看哪家店的評價好,找到一家不錯的店後,你決定進去看看。雖然不會說義大利語,但只要使用智慧型手機的「Google 翻譯」應用程式,它可以同時進行語音翻譯,與店員的交流就毫無問題。

▌動態素養:利用手邊的工具獲取知識並應用在實際行動中

像這樣,利用手邊的工具來獲取知識,並應用在實際行動或溝通中,這就是所謂的「動態素養」。我認為,這正是符合新時代的素養。「動態素養」與社會地位或職位沒有直接的關聯,卻與個人的收入密切相關。

「動態素養」和收入直接掛鈎的典型例子,就是 YouTuber 等職業。他們能熟練運用 IT 技巧,拍攝並編輯影片,並將影片上傳 YouTube 。如果影片受到歡迎,點擊次數增加,便會有贊助商投入,進而獲得收入。

例如,一位十幾歲的 YouTuber 賺到足以維持一生的財富,從極端的角度來說,只要他願意,這輩子都可以不再工作。這也可以說是用金錢購買了時間。

隨著時間變得自由,他可以選擇繼續追求學問、投身藝術。如果想工作就進入公司上班,甚至創業,這全都取決於他自己。而在這之後等著他的未來,可能是我們現階段無法想像,更加自由、更具創新的世界。

當然,透過不斷累積傳統的「靜態素養」,我們也可以找到自己想從事的工作或取得資格,進而到達新的境地。既使那個地方可能依然受限於舊有的價值觀。

然而,若你能同時具備傳統的「靜態素養」與新興的「動態素養」,那麼你將有能力創造新的價值,進而進入更加自由、嶄新的世界。

▌如何將讀過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

為了能夠結合「靜態素養」與「動態素養」,達到更加自由且嶄新的境地,我們必須付諸行動。

就閱讀這種「靜態素養」而言,許多人即使與好書相遇,也只是停留在將之讀完的階段,實在非常可惜。如果能將書中獲得的知識和訊息,應用在商場或日常生活中,甚至改變人生也並非不可能。

事實上,有一位人物正是因為遇到了一本書,受到書中語句的啟發,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那位人物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斯多葛學派(Stoic School)的創始人 ── 季蒂昂的芝諾(Zeno of Citium)。

芝諾於西元前三三五年出生在塞浦路斯的季蒂昂,家中經商,他也成為了一名商人。芝諾從事皇室染料的貿易業務,年紀輕輕便成為了一位富翁。

然而,有一天,他在一次從腓尼基進口染料的航行中遇上暴風,船隻遭遇海難,財產化為烏有。身無分文的芝諾,不得不在雅典以乞討維生。某日,他走進一家書店,坐下來隨手翻開一本書。而那本書則是蘇格拉底的弟子色諾芬(Xenophon)所撰寫的《蘇格拉底對話錄》。

這本書是在蘇格拉底過世後,色諾芬整理了他生前言行的著作,芝諾讀了之後深受震撼。當時的希臘社會認為,德性是只有高貴階級的人才能擁有的特質。然而,蘇格拉底的書中寫道,透過鍛鍊和學習智慧,任何人都可以習得品德。這正是芝諾遇見改變未來語句的瞬間。

興奮不已的芝諾問書店老闆:「要去哪裡才能遇見書中所寫的那樣的人?」這時,恰巧犬儒學派(Cynicism)的哲學家底比斯的克拉特斯(Crates of Thebes)路過,書店老闆便說:「你跟著那個人吧。」於是,從那天起,芝諾成為了克拉特斯的弟子,開始全身心投入哲學的學習。

之後二十年間,芝諾經過不斷鍛鍊,最終確立了自己的思想,並開始在雅典阿哥拉市集(Agora)的「彩繪柱廊」(Stoa Poikile,意為僅有柱子且沒有牆的走廊)進行講課。隨著時間推移,芝諾的哲學逐漸受到人們的支持,許多人聚集在這個柱廊聆聽他的演講,這些人因此被稱為「斯多葛學派」(Stoic school 便是因彩繪柱廊而得名)。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在芝諾去世後,依然由他的弟子們繼承,並傳播下去。

從芝諾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的,是當遇到一本感動我們的書時,應該行動起來,去親自拜訪作者或加入相關的學習社群。芝諾並沒有在讀完書後停下腳步,而是選擇跟隨哲學家,投身於哲學的學習,最終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書籍是能讓我們深入接觸作者思想的便利工具,但如果能親自會見作者,書中的內容會變得更加鮮活,深入我們的內心。

▌「讀書 + 行動」才能改變人生

見到作者其實並不困難,只要參加他們的講座或演講就行了。透過直接聆聽作者的演講,不僅能對書本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容易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此外,與作者的互動還能讓你瞭解作者的人格特質。讓你明白作者為什麼會寫那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寄託了什麼樣的想法,可以有機會明白這些單純閱讀書籍無法得知的事情。

透過親自去見作者的行為,讓原本只是一位你喜愛的作者,有可能變成指引你人生的導師。當你心中產生「我也想成為像他這樣的人」的想法,並多次參加他的演講等活動時,導師的言語和行動將逐漸融入你的內心。最終,你也可能會像芝諾一樣,成為別人的導師。

如果想接觸很少舉辦演講會的作者,現今與過去時代不同,許多作者會透過社群媒體、部落格或設立網站進行資訊發布,因此可以主動使用這些工具與他們接觸。

若想改變人生,必須讀書再加上行動。

本文摘自 親子天下《大腦想要的正確讀書法》 茂木健一郎.著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生成式 AI 世代來臨,4 個層級一次看懂!
►延伸閱讀:如何不被
AI 取代?科技未來學家友村晉:掌握這 5 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