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若是目前的你,還做不到放下父愛的缺憾及放過自己,那也沒有關係。用你自己比較安心的步伐,陪著那個受傷的自己,繼續走下去。
當初看到這本書上面是寫著關於放下父愛的缺憾,也放過自己。就有點糾結到底該不該讀這本書。直到我看到作者自序之後,決定給這本書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自序中有一段話:「我們和父親都不完美,我們和父親的親子關係也無法如理想般完美。而這本書不是為了要討伐失功能而有過錯的父親,但也不過度合理化及體諒父親使者的行為。」
作者不會要求讀者們去原諒這些父親也沒必要強求大家去愛這些父親。他只是希望當我們看見一個缺席的父親、一個家暴的父親、一個不務正業的父親、一個什麼事都不理不睬的父親等等——在眾多父愛缺憾的面貌底下我們能理解他行為背後那一連串的經歷。
對於我來說我與父親的關係也不完美,因此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你目前做不到放下父愛的缺憾及放過自己,那也沒有關係,你就用你自己比較安心的步伐,陪著那個受傷的自己,繼續走下去。」
▌並非欠缺父愛,而是想要修復關係
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自己的故事以及自身在擔任社工時遇到的個案與父親的關係來描述各個父親背後的經歷。同時也讓我看見為何這些父親會成為那樣子的爸爸。
雖然發生的故事與自己並不相同,但有一些故事主角的感受讓我有些共鳴,像是作者以及裡面的個案對於自己父親的行為的不諒解,我有時候也會對自己父親的行為感到不諒解。
我也很喜歡作者在每一篇故事小節的最後給家長以及子女的話以及問題讓我們去反思以及回覆我們的過去經驗還有我們的感受。而在這本書分享了這麼多故事中對我最有共鳴的兩篇故事:《當孩子說恨爸爸,背後是無奈與愛》、《做「足夠好」的兒女就好》。
這本書也讓我聯想到一部韓劇《浮游先生》,它是在說男主角發現自己活不久了,於是打算找到自己的親生爸爸,而他這麼做的原因只是想找回他遺失的父愛。
而最後他沒有找到親生父親,但他跟養育自己的爸爸和好了。其實男主角缺的並不是他親生爸爸的愛,而是要修復他與自己爸爸的關係。因為這才是他的遺憾來源。
■ 當孩子說恨爸爸,背後是無奈與愛—— 不顧家的父親,憑什麼要孩子感恩
這篇故事是在說接受居家安寧療護服務的爸爸被迫留職停薪。沒有工作的他,一整天都待在家裡,想吃什麼、喝什麼,都有太太服侍。除了太太的照顧他覺得這樣不夠,也要女兒協助太太打理他的飲食起居。
以前他還沒生病,大家都順著他、寵著他,畢竟男主外女主內他在家裡的時間也不多。現在問題來了,他 24 小時全天待在家裡安心養病,期待家人照顧他。但從小就沒有感受到父愛的女兒不肯照顧病魔纏身的爸爸。
她和媽媽吵:「我不明白為何爸爸這麼不顧家你還是這麼死心塌地的照顧他。為什麼?」
當初這位母親前來尋求作者輔導,是因為她無法面對準備要失去丈夫的失落頻頻失眠而身體消瘦。
如今她含著淚,對作者訴說女兒叛逆,且拒絕照顧父親的事。
▌從個案的故事,看見曾經的自己
這讓作者聯想到他的自身經歷。就像當初作者看著媽媽被爸爸欺負、被爸爸晾在一旁。曾經說過:「他健康的時候有哪一天是願意待在家裡陪著我們的?沒有!他連我幾歲都不知道、我喜歡什麼科目?我的興趣是什麼?更不要說我的心事是什麼?他通通都不知道。」等到他生病了母親居然要作者去照顧爸爸。
他憑什麼完全不願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們的父親,卻要他的孩子懂得感恩。於是作者去個案的家和這個父親聊天,這位父親告訴作者:「我的女兒很討厭我。」、「這是我之前沒有好好照顧好她的下場。」、「我不能怪她,我只能怪自己。」
眼前這位父親他可以在作者面前訴說這些親子關係。作者不禁想著,不曉得以前我的父親他是否有對別人說過類似的話語呢?他們誤以為男主外女主內有老婆顧著這個家一切就都好了。
孩子的教育、孩子的身心發展,他們大可放心都讓太太處理就好。而且他們的太太也真的處理得很好,都是時事所逼,成為了一個高功能的女性。可是他後悔了,他的不付出、當初他決定讓太太全權負責照顧孩子,使他錯過了孩子長大最珍貴的過程。
錯過了,也成為過錯了。
如今當孩子進入中學,又正值叛逆時期,一切都遲了。作者對這位爸爸說你的女兒不是真的恨你。她只是失望自己這麼愛你,你卻要她服侍你。她失望你把它當成一個女傭看待感受不到你當她是一個女兒。
▌父親的懺悔來得措手不及
最後這位父親跟他們家的人道歉了,雖然他的女兒沒有講話,不過他們一起喝了三杯美祿,改變在這個家裡開始了。
他們三個人安靜的喝著美祿,對作者而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隱喻。女兒沒有要原諒父親或者說女兒目前還來不及消化父親突如其來的懺悔,她不曉得如何回應。但是她並沒有離開現場,也沒有掀起更高昂的情緒。他就是這樣安靜的喝著美祿。而且爸爸、媽媽和她一同完成喝飲料這件事,我相信在她往後的生命裡,將會是一幕很重要的畫面。
這段故事之所以對我來說會有共鳴,是因為我自己也有過不諒解自己的父親的經驗。認為他是一個不顧家的父親,我們家的爸爸也跟作者的父親很像,我讀的科系、我的學校、我的興趣,很多都不知道。
而且在跟我父親相處時,總是有一些讓我失望的事件發生,曾經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一起合買錢包給我爸,但他不珍惜幫他換沒多久就弄丟錢包。那次之後就再也不想送禮物給他了。取而代之的是頂多父親節就是買個蛋糕給大家一起吃,但節日當天他總是不在家一起吃。因為比起待在家裏面,我爸更喜歡在外面跟朋友待著。
不過呢,從別的角度思考,我其實也蠻感謝我爸的。因為生活中有這麼一個『範本』,以致於我蠻會看男人的。(笑)
── 作者的話
給父母親:當一個孩子對你說「我不喜歡父親」,你覺得他在內心深處是想告訴你什麼訊息?
給成年子女:在你的生命裡,你的父親是否有做或沒有做一些重大的事件,影響你往後的生命?
■ 做「足夠好」的兒女就好
這篇是在告訴讀者「我們都無須做完美的兒女,我們有自己的海洋要啟行,我們有屬於自己嚮往的遠方。」
這位案主她突然不再熱愛工作、不再如往常開朗,而且頻頻失眠。案主的父親在小時候是屬於他自己──他孤單,有很多被虐打的經驗。而作者眼前的這位案主是屬於爸爸的。
她心繫爸爸,雖然未必能從爸爸身上得到很多關愛,反而倒過來,她是那位特別貼心的女兒,給予爸爸情感上的支持及需求。扮演著「小大人」的她知道爸爸的生命很苦。
她的同理心偏高,並且待人處事特別細膩,又懂得察言觀色。但是她不知道,她一點一滴地在吸收著父親生命裡還未消化的苦澀。
▌重新定義父女間的「邊界感」
當一個孩子不停的為原生家庭付出,承接上一代創傷所帶來的一切負面效應,誰來照顧她受傷的心靈呢?
而這一切狀況的發生都不是任何一個孩子的錯,所以每次和這位女案主對談,作者都在探討:我們可以如何學習好好的定義父女之間的「邊界感」,爸爸及女兒的界線畫在哪裡,才感覺不踰矩、不受傷,重新學習自己要如何做爸爸的女兒。
「做好兒女這個角色,往往都會成為受傷的角色。」這是作者不時提醒案主們的話語:「其實做一名足夠好(good enough)的兒女就好了,我們無法拯救爸爸受傷的生命。」
── 作者的話
給成年子女:「爸爸」這個稱號只是你父親眾多的身分之一。不是所有,只是之一。我想邀請你去與其他不同的親人談論你的父親,愈多愈好。詢問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位你叫他為「爸爸」的男人?他們喜歡他什麼?他們不喜歡他什麼?在他們和他互動的這些年來,有什麼是值得他們想要和你分享的?
看完這本書後,我們不一定有辦法原諒那些失功能的父親或是與父親和好,畢竟作者也是花了好幾十年才放下。
但是,學會了用不同的角度與方式看待「爸爸」這個角色。
我很喜歡作者這段話,「每一個人,在一生中,扮演很多角色。唯有你繼續對他所擁有的不同生命角色做更多探索與理解,你才知道『爸爸』這個男人的生命到底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
我覺得不只是「爸爸」,「媽媽」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都不只扮演一個角色,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是這麼的多元,我們的父母親何嘗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