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歌手 IU 也這麼做,5 分鐘避免自己落入痛苦的「心理陷阱」!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韓國歌手 IU 也這麼做,5 分鐘避免自己落入痛苦的「心理陷阱」!

韓國歌手 IU 也這麼做,5 分鐘避免自己落入痛苦的「心理陷阱」!

圖片來源:Naver
辦公室職場新心理學,讓上班這條路,不再是辭職的黃泉之路,終結上班族們想辭職的強力心藥!

再怎麼想都覺得我的心理素質太差了。

組長只要稍微唸我一下,我就會畏縮好一陣子,一直看組長的臉色。結果,組長也跟著看我的臉色,導致彼此都變得很尷尬。

雖然我不是故意讓他覺得不舒服,但我真的有好一陣子都很難像平常那樣對待他。

不久之前,因為塞車第一次遲到的時候,我也很難調整好心態。在車子裡非常煩躁且不安,同時對沒能再提早一點出門的自己相當生氣。

還很擔心別人會怎麼看我,總覺得過去累積的信賴或形象似乎全毀了,有好幾天心情都很低落。

不過,坐我隔壁的同事心理素質倒是強到不可思議的程度。被指責時,他接受的態度相當認真,而且又能馬上自然地和對方相處。

所以周遭的人似乎不害怕他會受傷,和他相處時都很自在。是因為這樣他才那麼受歡迎嗎?我也想變得像他那樣,但真不容易。

▌究竟什麼是「心理素質」?

即使遇到同樣的狀況,有的人馬上就能調整狀態重新振作,而有的人則會痛苦很久。這真的很神奇。

我們通常認為馬上就調整好心態的人心理素質很強,而痛苦許久的人則是心理素質很差。雖然沒必要因為心理素質強就驕傲,也沒必要因為心理素質差就洩氣,但心理素質強的人相對能順利克服許多苦難,也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才會有很多人羨慕心理素質強大的人。那麼,我們稱為「心理素質」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發展心理學家艾美.維納(Emmy Werner)花三十二年觀察在夏威夷考艾島上誕生的六百九十八名兒童。在這群兒童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遇到嚴重的貧窮或健康問題,處在照顧者無法提供基本照顧的狀況中。

簡而言之,他們所處的環境可以被稱為「逆境」。即使如此,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兒童中,仍有三分之一的人、也就是七十二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以及成人之後都過得很正向,對自己的人生適應良好。

對於在考艾島長大的這七十二名兒童,也就是擁有他們這種強韌心理素質的人,我們能用「心理韌性」(resilience)這個心理學概念來說明。承受壓力後,能相對快速地恢復到平常樣貌的人,我們會說他擁有心理韌性這項心理資源。

其實關於心理韌性之類的心理因素研究,是近年來才開始的。因為在一九九○年代之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聚焦在負面事件對個人帶來了什麼樣的危害。

大部分的研究多半關注人們經歷同樣的事件,承受更具破壞性痛苦的人,是因為哪方面比較脆弱才會有那樣的表現。也就是說,關注的重點在於個人的脆弱性。如果以維納的研究來比喻,意思就是以前更專注於研究遭遇逆境的三分之二人身上持續出現的痛苦,而現在則是更專注其餘三分之一人身上發現的心理韌性。

▌情緒變化不大,不代表「心理素質很強」

那麼,在承受壓力後,幫助人們恢復到之前狀態的那股力量,具備什麼特質最能發揮出來?

雖然有各種不同的主張和假說,但本篇想先談談在這部分人們最常見的錯誤迷思。通常我們會認為,不論什麼環境,情緒變化都不大的人心理素質很強,但事實不一定那樣。

狀況改變時,情緒也應該跟著改變才對。發生開心的事就要開心,發生不開心的事就要傷心或生氣。在應該感受到某種情緒的狀況下,我們就應該感受到那種情緒。

然而,有些人對他人的共情能力不足,不會看臉色,所以沒什麼情緒波動,又或者不知不覺中壓抑自己的情緒,所以看起來沒什麼情緒變化。

不論遇到什麼狀況看起來都很酷,所以我們誤以為那種人心理素質很強。

不過由於那種人無法充分理解他人或自己的情緒,導致他們無法與他人建立令人滿足的關係,或沒察覺到自己已精疲力盡。

▌擁抱壓力,才能擁有「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和任何處境都保持類似的情緒並不一樣。

雖然會有情緒起伏,但還是能重新回到之前的水平,這才是心理韌性的核心。沒有人可以略過擁抱壓力的階段,直接把壓力反彈出去。

如果想像彈簧那樣恢復,就必須意識到壓力帶來的衝擊,並且在自己的體內擁抱壓力。絕對需要經歷這樣的過程。

因此,心理韌性經常被比喻成心理免疫力,因為身體被病毒感染時,體內的炎症細胞經過一番戰鬥後又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種免疫機制就和心理韌性非常類似。

所以,如果想在真正意義上讓心理素質變強,遇到壓力時經歷負面情緒就是一項必要的條件。也就是說,必須接受壓力會造成情緒上的衝擊這個事實。這麼一來,才能最妥善地調解所受到的衝擊,最後順利地擺脫壓力。

▌相信沒有什麼會永遠不滅

像這樣承認因為壓力而產生的情緒,我們才能夠進一步邁向最重要的階段。

即記得一個事實──「現在的痛苦,不會永遠維持這個強度。」

韓國歌手 IU 曾經在一個採訪中被問到心情不好時如何排解,她是這麼回答的:「我會在心裡想著,『我可以在五分鐘內改變這個心情』,然後開始活動身體。」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心理戰略,能夠避免自己落入痛苦會持續到永遠的陷阱。

美國的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曾經表示,我們在壓力環境中最容易掉入的陷阱,就是「永久性」(permanence)。它指的是個人遭遇不好的經驗時, 傾向相信該經驗的影響會永遠持續下去。因此,在那個瞬間會覺得無法擺脫這種痛苦的心情,被任何努力似乎都沒用的無力感壓得喘不過氣。然而事實絕非如此。試著回想看看,自己在過去生活中經歷或大或小壓力的瞬間吧 !當然有些壓力對你的日常造成很長遠的影響,讓你非常辛苦。然而,其中許多事情不過是短暫讓你感到不快,甚至有些經驗還會成為你跟朋友在茶餘飯後的熱門聊天話題。另外大部分的事你現在都忘記了。

▌再大的痛苦,終有盡頭

光是相信現在讓你難受的狀況,以及因此造成的悲慘又痛苦的心情,總有一天一定會結束,你就能得到克服這個瞬間的力量。

當然,我們可以用比 IU 說的五分鐘更多、更充裕的時間來消化。遲到造成的痛苦情緒可能持續一整天,也可能持續一週,但勢必逐漸消退。幾年後,你甚至會想:「之前發生過那種事嗎?」

你依然無法相信痛苦總有一天會結束嗎?那麼,從現在開始累積能夠佐證這個事實的證據吧!記錄看看你最近遇到壓力時,心情指數大概是幾分—從零分(沒有痛苦) 到十分(人生中最可怕的痛苦),然後在一週、一個月、一年之後,再重新打分數看看。重複做幾次之後,你就會相信痛苦終究有盡頭。

還有, 另一個容易在承受壓力時掉入的陷阱。那就是「普遍性」(perva sive-ness)── 傾向認為自己遭遇的困難會影響所有生活層面。

如果受到普遍性的影響,潛意識裡會逐漸陷入一種自己各個層面注定都會毀滅的命運。若說永久性反映的是壓力造成的時間概念陷阱,那麼普遍性反映的就是空間慨念的陷阱。壓力的永久性和普遍性總讓我們的痛苦一直追加利息。

如果想盡量少付點利息,就必須不時地提醒自己,現在感受到的這種痛苦又不舒適的情緒,至少不會對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造成永遠的影響。


本文摘自 大塊文化《上班路上心理學》 潘有花.著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獻給在職場中沉浮迷航的你:《就算變成蟲也得去上班》
►延伸閱讀:常說這三句話?你可能陷入了「自利性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