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圖庫
抱怨不是辦法。你得面對真正的世界,而不是你想要的世界。──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
在我職涯的早期,一個星期日的早上,我抵達辦公室,發現同事A已經到了。我們那段時間正在替接下來的祕密行動,寫一個關鍵的軟體。我坐在桌前幾秒鐘後,A走過來。
「由你負責寫的程式,兩天前就該完成了。」A說:「今晚就要行動了,但你的部分沒完成,我們就不能行動。我們還得測試。你讓整個行動陷入危機,人們仰賴我們。」
當時是911事件過後的世界,我們所有人全年無休,壓力龐大,沒人一晚能睡超過五、六個小時。我們的健康狀況存疑,每一、兩個小時,就得灌一次咖啡和高咖啡因的Jolt Cola飲料。
我們正在為任務寫複雜的關鍵軟體,而且是最底層的作業系統──那種即便在火力全開時,也很難寫的東西。沒有手冊,也無法Google找方法。
我們正在面對陌生問題,時間壓力又讓困難度更高。所有人都盡了全力,但似乎永遠還不夠。歷經了數年每週工時都達60小時,再加上隨時處於壓力之下,我們的個人生活與職場關係都處於緊張狀態,開始出現裂痕。
我的回應在當時感覺很合理:「可是……我有好多會要開,還被加進其他主管說要放在第一順位的專案,還有……我原本打算星期五早上做,但公車在雪地裡拋錨,我花了兩小時才抵達辦公室。」
我認為我已經相當鎮定地回應,但我內心的對話其實是更具防衛性質。我心裡想的其實是:「拜託,饒了我吧!今天是星期天。我已經幾年沒休假。我和你相處的時間,超過和女友共度。我已經盡力了,但不管我怎麼做似乎都不夠。」
「所以你的意思是這不是你的錯?」A無害地說,設下我沒看到的陷阱。
「有很多我無法控制的事,好嗎?」我說:「別擔心,我今天會做完。」
「聽你在胡扯!這就是你的錯。不要再找藉口。」A轉身離去,邊走邊說:「把該完成的事完成,否則就因為你的緣故,今天的任務要泡湯了。」A頭也不回地離去。
▌ 全身受負面情緒籠罩的我,決定挺身捍衛自己!
我頓時全身充滿幹勁,但不是一鼓作氣完成目標的正能量,而是被預設控制、體內湧出一股想要維護自尊的衝動。我要捍衛我的地盤,捍衛自己。
我狂敲鍵盤,列出那星期我完成的所有事,包括我工作了多少小時、我手上進行多少個專案、我協助多少人和多少次行動。我在列清單的過程中愈來愈氣,負面情緒的慣性了占上風,我完全沒意識到自己正在踏上的路徑。我憑反射行動,沒在思考。我的苦衷三天三夜也講不完:「這個人以為自己是誰,居然說是我的錯?!他知道個屁!」
我列出超過一頁的清單寄給A,沒幾分鐘就收到回信:
關我屁事。你對團隊與任務有責任,你要負責搞定你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如果做不到,那就從中學習,下次做對。我不想跟你這種人共事。
PS:遲到不要怪公車,去買輛車。
什麼!?!!我從心理反應變成身體反應,心跳加速,瞇起眼睛,情緒與想法都失控。那封簡短的電子郵件讓我失控幾個小時。
我們替自己辯護的所有力氣,原本可以用來改善情況:專注做該做的事。這是一個我們都沒意識到的抉擇。要是當下有人拍拍我的肩膀說:「你即將花三小時的力氣生悶氣,你確定要這樣?」我會回答不要。
A在信上講的話不好聽,也不公平,但也是好意,最後改變了我的人生。當然,我的同事可以講話更溫和一點,但不代表他說錯了。(A後來成為我的摯友。)
我的團隊不會管是不是「因為公車誤點,所以不是我的錯」。唯一重要的是任務要成功。也就是說,通常最終的結果才重要。沒人會像你一樣在乎你的藉口。
事實上,根本沒人在乎你的藉口,只有你在乎。
▌ 常說這三句話,你可能陷入了自利性偏誤!
結果不符合人的自我認知時時,人們通常會捍衛自尊,認為是別人的錯,或是外在條件原本就不利。心理學家甚至為這種傾向取了名字:「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我們習慣以保護或甚至是美化自我形象的方法來評價事物。人們會說出:「構想很好,只是執行不佳」、「我們盡全力了」、「我們一開始就不該參與這件事」,通常與自利性偏誤有關。
這些話或許都是真的。或許點子真的不壞,只是執行有問題。或許你真的已經拼盡全力。或許一開始就不該蹚這場渾水。不幸的是,這一切都無所謂。沒有人會在乎理由,結果也不會因此改變。待解決的問題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