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圖庫
「法律白話文運動」跨足童書最新力作,從超有既視感的真實生活情境,探究無所不在的法律知識!
法律如同參與社會的遊戲規則,無論是在學校或日常生活中,法律不只是指明行為的界限還包含著社會的動態,了解這些知識,就如同比賽的選手,若對比賽規則有深入認識,就能在關鍵時刻做出判斷。
而本書就是針對國、高中生使其及早接觸遊戲規則,以避免不小心侵害他人權利或造成他人困擾卻仍不自知,透過尊重兼顧他人的生活與感受,讓每個人在追求自我的同時,亦能共融成長。
▌ 篩選議題豐富、切合中學生需求
本書共分為公共法治篇及生活法律篇,在公共法治篇部分包含公共議題、網路使用及學生權利的篇章,都是非常切合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讀者能透過本書了解基礎法律,除保護自己在面對不當行為時勇敢發聲外,也鼓勵學生參與公共議題,以尊重理解他人。
例如:大法官釋字 748 號同性婚姻議題,除了使學生能尊重不同性傾向的人外,由於青春期會對自我認同產生疑問,透過議題的了解,能讓正在發掘自身性傾向的青少年減少迷惘和自我懷疑。
中學生的生活圈無非是學校、家庭,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父母管教的方式是否合理?父母離婚後自己一定要做出抉擇嗎?為什麼和同學吵架非得找父母來賠不是等等都是常見的議題,透過民法父母子女的權利義務關係,可以知道父母體罰不能過當,就算雙親離婚還是能享有兩方的照顧,當然自己在外闖禍時,雙親若未盡監督義務必須共同負起賠償責任。
▌ 理解臺灣的社會動態
書中除教導青少年臺灣現行人民所需遵循的遊戲規則(現行法律)外,還會以故事性方式介紹過去臺灣對於某些事物的看法轉變,像是:學生可不可以控告學校?在過去為方便管理軍人、學生、公務員以講求紀律與秩序,而要求如果在軍隊、學校、公家機關體制內所發生的措施,僅能走內部的救濟管道,而不可以像一般民眾一樣,遭到不公就可以訴請公正第三方法院來進行救濟。
而在 2000 年時有學生支持政治人物而遭拒絕授課,影響其受教權下,法律轉變為只要影響到身分關係的改變(如:退伍、退學、退休),就可以向法院提起救濟,但若僅是記小過、大過、警告這種未影響到身分關係的措施,仍然只能走內部救濟程序。
一直到 2019 年因有學生生病而參加補考,成績卻被大打折,雖然該事件不涉及身分權益的改變,但有影響到成績,大法官再度變更先前的見解,認為如果因學校之教育或管理等措施遭受侵害且非顯然輕微之干預時,無論是否屬退學處分,都可以對外向行政法院救濟。
▌ 提供中學生換位思考空間
在書中《我的頭髮,不是我的頭髮?!》篇章,讓我想起姊姊有一天哭著回家,她把一直以來留的長髮剪掉了,只有一句「上國中!」
堵住想接著問為什麼的我,到了自己上國中時,不但可以留長頭髮,周遭的同學甚至可以染髮、燙玉米鬚,雖然會被老師勸導,但不理會似乎也沒關係。
現在校園中服裝儀容相關規定改善很多,明定為了學生人格發展、身體自主,可以有「服裝儀容委員會」針對校服的款式、材質、顏色去做討論,並且在換季時間,可以依學生個人體感選擇長袖或短袖,甚至加穿保暖衣物,本書就會在議題中給予中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像是想法與學校不同時,可以用什麼方式溝通?或者希望有什麼樣的管理方式?
不僅讓中學生可以試著表達自身的感受,還能換位思考在這樣的情境下可以怎麼做,以落實學生自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