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攝影:Danka & Peter
你有好好認識過自己的身體嗎?我們每天和自己的身體朝夕相處,但卻很少真正了解它此時此刻的狀態,好像唯有當身體發出警告,在健檢報告中以紅字表達抗議,我們才會真正注意它的存在,並開始學會傾聽身體與我們溝通的渴望。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奇妙的宇宙,每個細胞、每條神經、每個器官都在不斷運作,維持著我們的生命。但這個宇宙的運作往往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直到它出現故障,我們才會驚覺它的寶貴。
但其實我們應該學會在日常更細緻地感受身體的變化,從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個微小的感覺開始。
▌ 即使身體受限,也要找點樂子做
這本書是一本抒情散文集,主題是作者探索自己身體的過程。
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篇〈看醫生遊戲〉,苦澀的回憶中又帶點個人幽默,讓人看了忍不住會心一笑。
每個人都有看醫生的經歷,但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想起那段經歷。
畢竟生病是段痛苦的過程,身體和心靈全都受到嚴重限制。
更別說看醫生能有多好玩。不管是醫院還是診所,到處都充滿著刺鼻的消毒藥水味,每個看診的人臉上都掛著痛苦的表情。
這樣的氛圍、這樣的環境,任誰都開心不起來。
但有趣的是,對於從小都在看醫生的作者來說,他可以把看醫生當作一種遊戲。
不管是做檢查、動手術甚至是掛點滴,他都有辦法可以把這些原本讓人痛苦的事變得有趣。
像是他會自己去觀察每個檢查儀器的功能,也會自己去測量心跳與點滴速度的規律。
這種充滿童趣的探險精神,正向的讓人難以置信。這種把看病「遊戲化」的過程,倒是莫名的激勵了我。
原來,生病其實也可以找點樂子做。
所謂成長,意味著有能力把痛苦的事情變得有趣了。即便身體因為疾病被迫只能待在受限的空間內診治,但即便如此你還是有辦法可以找到讓自己變得快樂的方式。
▌ 身體=最熟悉的陌生人?
當然,整本散文主要還是聚焦在認識自己的「身體」。
認識身體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畢竟我們每天都在和自己的身體相處,但是卻從未真正的瞭解過它。
仔細想想,我們好像只有在生病或是看到健檢報告的時候,才會意識到要好好注重身體。
其他時間,我們頂多只知道怎麼養生、怎麼保養自己外在的膚況和樣貌,卻不知道怎麼向內去照顧好身體。
就如同書中說的:「身體不言,但它會用每一道步伐的輕重告訴我,最近的狀況如何。」
你以為身體不會說話,但它其實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嘗試與你溝通。
只可惜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很少會去注意這種非語言的交流。
於是我們和自己的身體就越變越不熟,你想往東走,偏偏身體就是要跟你唱反調,最後漸漸成為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
說起我們和自己的身體有多不熟,書中還有運用做重訓來形容,我們很難讓身體做好大腦所下達的指令。
就好比教練明明說的是「腳跟要用力」,但作者越是想著「腳跟用力」,就越是會讓「臀大肌出力」。
彷彿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身體一樣,完全不聽從大腦命令。
這就讓我想到之前練習跑步,老是想依照教練說的要注意呼吸節奏,但奇怪的是,當你越是注意,就越是很難好好呼吸,更別說讓跑步的節奏可以維持穩定。
後來我嘗試了很多方式好讓我可以在跑步時找到最佳節奏。
過了很久我才發現,最好的節奏就是「不要想」。因為你越是想著要「吸吸吐」就越是會把精力放在呼吸上,這樣一來反倒會影響身體的自由發揮。
所以乾脆「不要想」,直接跑就對了。跑著跑著身體會告訴你什麼樣的節奏最適合自己。
問題不在於身體叛逆,而是我不知道該怎麼駕馭它。要跟身體和諧相處,最好的方法是及早建立良好的關係。
平時在閒暇時與它對話,關注它的需求和不滿,儘早熟讀屬於自己的「身體說明書」,如此一來你與身體才能彼此相伴,安然到終老。
▌ 長久的觀察與陪伴,才能與身體和平共處
雖然說這是一本個人的抒情散文集,內容多是與作者自身的經歷相關。
但我卻認為我們可以通過他的故事反思回自己的人生。了解怎麼從不同的層面關注自己的身體,像是知道自己哪部分與他人不同,你是怎麼去適應這些不同以及不適感。
還有怎麼通過飲食改善身體、怎麼利用運動調節身體機能。
認識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我們的關注、愛護和學習。透過運動、飲食、觀察,讓我們可以更好地與身體溝通。
記得,駕馭自己的身體靠的是長久以來的觀察與陪伴,只有這樣你才能和它在漫長的人生中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