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東西開始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另一個東西的消失:《人工少女》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什麼東西開始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另一個東西的消失:《人工少女》

什麼東西開始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另一個東西的消失:《人工少女》

Photo by Brian McGowan on Unsplash

起初,我是對於書名中的「人工」開啟了閱讀的興趣。原以為這是一本在描繪AI智能的書籍,但在閱讀之後卻發現,僅僅用「AI」或是「人工智能」、「機器人」,根本就沒有辦法好好地概括這本書所要表達的意涵。這是個與誕生和毀滅相關的故事,故事的開始就有著末日的色彩。為何AI的出現竟是加速了世界的毀滅,而非新的希望出現?而人類又為何會如此著迷於虛擬世界?一個個堆疊的矛盾情結讓我邊看邊產生了更多疑問,然後就在不斷追尋解答的過程中,才終於明瞭了所謂「人工少女」真正想說的故事。

誕生與毀滅其實很近

故事的開頭先是用我們小時候都很熟悉的「電子雞」描述關於虛擬世界的生死觀。

在虛擬世界中,我們可以隨意的重啟一個又一個新生命,只要你按下Reset鍵,死亡和誕生不過就是一瞬間的事。這樣的設計其實不僅是運用在電子雞上,還有過去我們曾在多個線上遊戲中豢養的電子狗、電子寵物都是一樣的,讓人類可以隨時擁有如上帝般的權力,輕鬆決定這個寵物的生與死。

這是我們對於虛擬世界最初的認識。無論是生還是死,兩者之間的區別不大,所以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多的情緒變化。但是我們都知道,現實世界並不是如此,我們會因為逝去而難過,會因為離開而久久無法釋懷。這是人的天性,如今卻被虛擬世界的規則打亂。這讓我不禁反思,如果有一天,逝去的生命可以如同虛擬世界一樣重啟,那麼生命是否還具有意義呢?現在看起來荒誕難以想像的預言,其實離我們並不是太遙遠。就像多年前的我們也不曾想過,突如其來的疫情會讓我們的生活從此變得面目全非。這也同時應證了書中那句,「誕生和毀滅其實離的很近。」什麼東西開始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另一個東西的消失。真實世界是如此,虛擬世界也是這樣。

這矛盾的現象著實模糊了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讓我們越來越難以辨別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

故事中描述敘事者「我」不斷地與自己的虛擬女兒「莉莉卡」在說話,就好像我們曾經對著洋娃娃說著自己心中的感觸一樣。對象是假的,但情緒卻是真的。我們總是渴望著一個可以發洩情緒的出口,不管那個出口是真是假都無所謂。因為抒發情緒、想要有人傾聽與陪伴這就是我們最自然的天性,就好像故事中說到現代人喜歡玩的AR遊戲寶可夢,說到底也是為了滿足人類最本能的「蒐集癖」,喜歡佔據和擁有的感覺。這樣說來,所有虛擬世界誕生的產物,其實都蘊含了人性的本質在裡面,有最純然的追求。

如果說虛擬世界是讓我們可以安放情緒的出口,那故事中無處不在的末日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我試圖不斷地找尋這種無力感的根源,卻總是迷失在一個又一個的記憶房間中。

從故事主角「我」和妻子苦苦求子的過程,到後來「我」帶著虛擬女兒「莉莉卡」逃離世界的旅程,每一段故事都是破碎的,顯示了「我」的記憶有多麼不可靠。但就是因為記憶並不可靠,所以才讓那些空白之處得以置入虛構的成分,故事才能慢慢萌芽。因此,實與虛之間無需有太分明的界線,這就如同作者在故事中的巧妙安排一樣。他不僅刻意模糊了虛實,也模糊了生與死、追尋與逃離之間的區別。或許只有在模糊任何清楚標定的界線之下,我們才可以短暫的逃離時間之外,短暫的取得一絲喘息的機會。讓悲傷和無力感漸漸復原之後,再次踏上真實的人生旅程。

單單用「魔幻」、「科技」或是「虛擬」都無法完整形容這個故事的主軸。故事裡要談論的面向太深遠,關於愛、虛幻、夢境和逃離。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咀嚼跳跳糖一樣,每咀嚼一次就會迸出新的氣泡。左思右想,最後才讓我想出一個比較精準的詞彙,叫做「存在」。

人工智能也好、新科技技術也好,我們總會在不同的時代下試圖製造些什麼好保留自己曾經存在過的痕跡。用樹枝在洞穴中繪畫、用相機紀錄瞬間、用雲端保存照片,從古至今,這種自證存在的方法不曾間斷過。

當然,「存在」的意義並不僅止於紀錄,還有追求「存在感」。例如在虛擬的世界裡解鎖成就、在AI機器人身上尋找慰藉都算是。存在可以是虛的也可以是實的。所以我們無論用任何方法去驗證自身的存在,其實目的就是希望在離開之前,留下體會過的曾經,然後在無人所知的時間裡,悄悄等待下一次重啟的機會。在Reset之後,一切又可以從零開始。

►延伸閱讀:世界末日來臨之時,追憶似水年華!
►相關書籍:寶瓶文化《人工少女》.龔萬輝 著

開根好_人工少女_龔萬輝

開根好_網站BN_夏天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