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選擇、排除焦慮,人生只有4千個禮拜!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懂得選擇、排除焦慮,人生只有4千個禮拜!

懂得選擇、排除焦慮,人生只有4千個禮拜!

Photo by Astrid Schaffner on Unsplash

面對生活和生命中的急迫感,你該如何安排有限的人生?

臺灣正邁向後疫情時代,身處此時的我們該如何重新理解「時間管理」?在家工作持續好一陣子,不妨問問自己:時間變多抑或變少了?幾乎全數位的生活方式是否改變了你對規劃時間的看法?

今年的疫情改變了我對時間的感受,去年看似已經演練過一次,孩子在家上課,許多工作變成在家完成,但一切到了今年卻還是很不一樣:此時的防疫重點不擺在清零,而是開放共存,身邊朋友和家人多了許多確診者,從去年的互相提醒到今年的關心和擔心,氛圍儼然不同;邁向開放所需配合的政策令人疲乏,相較於去年果決的全面停課,今年各縣市校園停課、班級停課的不同步,時間的安排需要更有彈性,在這樣的情形下,我感受到不同於去年的緊繃和困乏。孩子在正式停課前就已反覆停課數次,所有的計畫幾乎全數延遲,當地方政府宣布正式停課時,我不得不告訴自己必須要把一切放慢下來,正視無法照時完成的進度外,也要面對自身的焦慮。

這就是《人生4千個禮拜》一書中的核心價值:面對生活和生命中的急迫感,該如何安排有限的時間,甚至說是有限的人生?

人們想要妥善運用時間達到自由的目標、完成有成就的人生、成為有價值的人,這樣的訴求似乎是市面上所有時間管理書籍的重點,也隱含著一個現代資本主義重要的價值觀:只要善於安排時間,斤斤計較地規劃,終將有完成所有事務、達成所有目標的一天。

但《人生4千個禮拜》卻殘酷地揭開這個假象,它開門見山在前言下標題「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也就是說:人生或多或少大概就是四千個禮拜,你又如何定義什麼是善用時間?

「時間有限」是《人生4千個禮拜》與積極時間管理的論點相同之處,只不過多數積極管理時間的方法「相信」只要透過某些安排和規劃,堆積成山且不斷增加的大小事都可以游刃有餘地全數完成,這個「相信」鞭策著人們往前邁進,未來有一天待辦事項會清空、我們可以好好休息、不再慌忙。

注意到關鍵字了嗎?「未來有一天」。

《人生4千個禮拜》前30頁將現代生活的輪廓做了一番大致上的描寫,進入本書的各章節後更是精確地將生活中的狀態細細拆解。倦怠、數位科技、如何選擇去選擇、效率陷阱等等生活型態歷歷在目,而最吸引我的是教育和休閒。

參加孩子幼兒園的第一場新生家長會時,相當清晰且深刻地感受到現場家長對於注音拼音、認國字、算數、寫字等等的焦慮皆起源於「怕上國小會跟不上」;上了國小後,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先修班,尤其是寒暑假前,補習班傳單上的文案總是強調孩子把握寒暑假超前學習,其中穿插一些活動,硬生生填滿孩子的假期。許多家長對於這樣的作息和安排一定不陌生,提前準備肯定優大於弊,學得比較久應該會學得比較多、比較熟練。但弔詭的是,孩子的童年變成未來的資源,凡事為了未來,那現在呢?那個天馬行空、胡思亂想、和手足朋友玩得自得其樂的歲月,就被挹注在未來上,而人生只有一次,何時能再天馬行空、胡思亂想、自得其樂呢?

童年不是成年的練習場,孩子重要的任務是好好地活在當下、參與當下。

活在未來是個說出來就知道很怪異的概念,不過許多人都這麼做,也教育孩子這麼做,似乎都忘記了一件事:人其實不擁有時間,也就是我們不擁有未來,為了排除不確定性而產生的追逐與焦慮只會讓我們忘了現在,而殘酷的是:我們卻只存在於現在。

這並不代表《人生4千個禮拜》認為準備和規劃不重要,而是鏗鏘有力地告訴讀者:學會選擇很重要。別再妄想可以在有限的生命裡塞進所有的待辦事項了,別再認為瘋狂加班個幾年就會有閒暇時間可以好好陪家人了。什麼是生命中重要的事,現在就必須看到並且去做,未來還沒來,也不知道會不會來,別在幻想之後就會「有時間」。

書中另一個吸引我部分是關於休息/休閒。
數位時代的生活型態,休息究竟是變多了還是減少了?方便的工具和網路的發達看似讓我們的時間變多了,但休息的定義卻被扭曲了,隨時隨地可以工作的狀態,讓休息/休閒變成「代辦事項」(疫情期間是不是更有感呢!)古代哲學家認為休閒是目的,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可以好好休閒,而現在的我們剛好活出完全相反的狀態。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更道出另一種矛盾。它表達出了現代人的迷思,休閒活動是為了增加工作效率,積極者更要利用閒暇時間「充實自己、投資自己」。因休息產生的不安與焦慮同樣發生在父母身上,彷彿任何沒有產出的時間都是枉然;而不安與焦慮就是高速生活型態的催化劑,用來逃避情緒,面對自己,甚至是許多成癮問題的來源。

《人生4千個禮拜》最後一部分附錄將此書的重要觀點濃縮為精華篇章,但我完全不鼓勵大家直接看附錄,原因很簡單:作者非常用心細膩地梳理每個提出來的觀點,從哲學和心理層面提出豐富的說法和佐證,闡述手法簡顯易懂;唯有深入書的內容才能理解脈絡,理解脈絡才能思辨書中所言是否合理,這是我在閱讀時非常堅持的原則。

跟著某些勵志書無條件積極或消極皆非心中所願;也因為透過思辨才能在生活中產生實質的、有影響力的改變。

必須誠實地說:這一波的疫情讓我感受到比前一年更多的動盪,而《人生4千個禮拜》的確幫了我不少忙。靜下心檢視待辦事項中的優先順序,做不到的就坦然放手,重新安排時間再來過,雖然放慢步調,也能有好的產出。最重要的是不讓焦慮感充斥於生活之中,反覆地停課復課讓人慌了手腳,打亂的時間表像無意識站上了高速輸送帶,用自己最不想要的方式過著緊張的生活,不見目標地盲目奔馳。還好有這本書,讓我有意識離開輸送帶,找到安頓身心的速度,學會好好安排有限卻總不知不覺被忽略的四千個禮拜。

►延伸閱讀:當人生只有4千個禮拜,你該躺平還是積極產出?
►延伸閱讀:跳脫效率陷阱,在最佳狀態完成工作—《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相關書籍:大塊文化《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奧利佛‧柏克曼 著

開根好_人生4千個禮拜_大塊

https://www.facebook.com/hi.square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