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不賠錢,比學會賺錢還重要——《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學會不賠錢,比學會賺錢還重要——《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

學會不賠錢,比學會賺錢還重要——《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原本我是想找尋賺錢的祕密,結果卻變成要先研究怎樣才不會賠錢的祕密。何以學會不賠錢這麼重要呢?

優秀判斷力通常是經驗的總結,但經驗往往又來自於判斷失誤。
——羅伯·羅維特,前美國國防部長

因為一旦在市場上虧錢,通常就是想要找到新的賺錢方法。我們很自然地認為顯然是之前的方法有缺陷,絕不會想到是投資人或操盤手的錯。但世上有那麼多種賺錢方法,你可能一輩子都在嘗試新方法,然後屢戰屢敗,因為你不知道該怎麼樣才能不賠錢。要是能先搞清楚別人是怎麼賠錢的,進而學會控制虧損,那麼獲利自然尾隨而來。

基本上,我發現賺錢的方法是人人自有一套,但賠錢的方式可就那麼幾個。而我說的賠錢,也不是在說交易中只賠一次而已。你打網球的時候,不見得每一場的每一局的每一盤都會贏,總是有輸有贏的吧。你總會碰上許多虧錢的狀況,從事任何交易、做任何生意,都是如此。以前花旗集團執行長華特·里斯頓就說過,做他這一行的要是從沒碰過呆帳,那根本就是個菜鳥。這是真的。要是你完全不能接受虧 ,那就什麼都別做了。你該避免的,是那種沒有預先準備、沒提列備抵,那種偷偷來襲令人猝不及防,最後會讓你淘汰出局的虧損。

在市場上賠錢的原因有兩個,二者必居其一:

  1. 分析有錯誤
  2. 應用上犯錯

正如許多專家所揭示,並沒有哪個分析方法確定必然賺錢。因此,要從諸多分析方法中找到「最好」的那一個,只是徒然浪費時間而已。因此不管我們採用什麼分析方法,應該仔細研究的是要怎麼去應用,或者說是找出應用失敗的原因。儘管我們做出正確的分析,準確地預測,而且也得到可以獲利的建議,很多人照樣是賠錢收場。儘管你訂閱的投資顧問服務有很好的獲利紀錄,為什麼你明明照著做卻也無法得到那麼好的績效呢?這是因為其中有某些心理因素,讓你沒辦法依照建議來應用那些分析。

那些心理因素,可以歸類為二:

  1. 病理上的心理障礙和疾病,需要專業醫師的幫助
  2. 人人都有的心理扭曲

儘管大家基本上都是心理健全。現在我們感興趣的是後者。

投資格言可信嗎?

對於那種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虧損,有許多警句格言似乎可供參考,不過它們往往太過模糊,難以實際應用。但很多人隨口引用這些話,就好像其中真的包含什麼不證自明的真理。大家不加思索地一再引用之後,所謂的名言警句,也像是陳腔濫調一樣。而且,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要應用卻很困難。重複引用這些格言是沒有用的,嘴巴上說說並不會讓其中蘊涵的信念或原理發揮效果。比方說:「不要討論倉位, 因為專家不會這麼做。」你就算照著做,也不會因此就成為一位專家。你必須先了解其中蘊含的法則,才能受益於那些格言警句。專家不討論自己的倉位,是因為他們都曉得一開始是在什麼狀況下才會討論倉位,因此他們都知道這麼做會造成什麼危險。

格言警句都是以簡潔的形式表達出某些基本原則或行為準則,要記住、重複這些老生常談很容易,但難的是真正把握住其中精髓。

例如,在交易場上經常引用的格言:「儘早砍掉虧損。」 聽起來很棒啊,但到底是什麼意思?只要出現虧損,就該把交易倉位處理掉嗎?所謂「虧損」的構成條件為何?虧損又該如何定義?任何投資或交易倉位,在某些時候都可能出現虧損,你怎麼知道這是個必須儘快處理掉的「虧損」,因為價位不會再回來,倉位不可能賺錢?

或者,我們也聽說:「不要跟隨群眾,要逆向而行。」 那麼,群眾在市場上到底持有什麼倉位,你又怎麼知道呢?所謂的「大眾意見」,又要以誰為準?要怎麼判斷大眾的動向,是看成交量或未平倉量,還是賣權/買權比?賣權相對買權溢價?消費者信心?零股拋空數量?或者投資顧問的多空指數和意見調查?況且,跟大家唱反調也未必見效,有時候「跟群眾對作」,只會讓你慘遭淘汰出局。

還有一句也是歷史悠久的金句:「不要因為希望或恐懼而做交易,也不要做出情緒性的決策。」這話聽起來很簡單,但各位在本書稍後就會知道,對市場參與者而言,情緒反應(特別是希望和恐懼)會帶來許多矛盾狀況。

造成虧損的心理因素

這本書不是要教各位怎麼面對自己的恐懼,或怎麼「感知你的情緒和感受」。各位在參與市場和內在心理需求之間是否有所落差,本書也不會試著幫助調解。我不會提供一系列測試給各位,讓你明白自身的心理狀況或內在衝突。我也不會提供什麼測試,讓你決定自己是否應該進市場做買賣。我不是個心理學家,我也不打算假裝自己是。但我不必是個心理學家也知道,在一開始做交易時,要是讓「自我意識」過度涉入,把市場跟個人混為一談,那麼這些心理因素很可能就會造成虧損。

探究造成原因,是預防的第一步。如果我們知道市場倉位是如何主觀化(也就是自我意識滲透其中),我們就能想辦法防止,也就能預防心理因素造成的虧損。

本書有些想法聽起來也許模稜兩可,這些混亂語義要為思考上的困惑負起大部分責任,而這些困惑最後將導致心理因素的虧損。要釐清那樣的混亂,就是用詞、用語必須清晰、精確。現在,我們就先給「心理」下個定義,看看我們在討論市場時,該如何應用這個詞彙。

根據《美國傳統英語字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psychology」意指:心理過程的研究;行為特徵;個人或群體的情感狀況。因為我們感興趣的是因心理因素而造成的損失,我們會從不同類型的虧損角度,探討這三項定義。因此本書第二部,就是要探討在市場上賠錢的心理過程、行為特徵和情緒反應。

本文摘錄自今周刊《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長銷30年的獲利經典》

►延伸閱讀:從小培養富腦袋:歐美各國這樣和孩子談錢
►相關書籍:今周刊《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長銷30年的獲利經典》.吉姆·保羅、布南登·莫尼漢 著

開根好_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_今周刊

https://www.facebook.com/hi.square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