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玩才會學,相信孩子,讓他好好玩吧!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會玩才會學,相信孩子,讓他好好玩吧!

會玩才會學,相信孩子,讓他好好玩吧!

攝影師:cottonbro,連結:Pexels

疫情一個月以來,跟小孩朝夕相處,我發現之前的生活模式,似乎幫孩子安排太滿、太控制了。我觀察到我兒雖然三歲多了,但自己找樂子的能力還不足夠,在疫情時間學會喊無聊、問媽媽接下來他可以幹嘛,他沒有太多安排自己時間的能力。於是我又開始翻書,反省自己的教育方針。

會知道《會玩才會學》這本書,是因為特公盟的抽書活動,看完文案後很有興趣,但因為疫情WFH沒空看,到這幾天才為了找一個教養的解,認真把書看完。

本書前半部在說明了孩子在現今的教育方式下,減少自由遊戲時間的負面影響,以及學者在狩獵採集文化中觀察到的教養風格;中段則討論了現今的學校教育是如何演變而成?以及對比目前的教育體制與瑟谷的教育觀念有何差異。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在進入本書前,我想先提一下,我在《預備教育的未來》看到一個讓我訝異的觀念—現今的教育體系是工業化的產物,目前注重的學力是為了讓孩子「更能夠適應工廠的生活」。而這樣的教育方針背後注重的是:

  1. 可以長時間快速工作
  2. 對於細節和指示有絕佳的記憶力
  3. 數學運算能力


此書的教育簡史又更詳細的著墨,一開始學校的出現,是教會為了「教化與尊崇」,再後來公立學校的普及化,則使學校教育需要標準化,教育的目的成了培養忠誠的勞工,孩子去學校則像是去「工作」。

但是未來世界的工作,一個忠誠的標準化工廠製造出來的勞工能過得好嗎?即使是現在的基層員工,也未必只需要這樣的能力。根據富比士雜誌,2020年需要的員工能力是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創造力、人際關係管理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高EQ。

台灣的108年課綱似乎有意改善這個方向,但可惜的是,看網路上家長們貴古賤今地懷念聯考、批評現在的教育一直改讓他們無所適從,家長們似乎還沒有準備好。所以也可以這樣說,只要家長們的觀念不變,不管怎麼樣的教育改革,最後都只能淪為各種形式的填鴨。

所以家長該怎麼辦呢?《會玩才會學》說:「給小孩夠長的空白時間、讓他們高度自由地遊戲」。

開根好_會玩才會學_今周刊
(Photo by Hussain Badshah on Unsplash

大人不去掌控兒童的教育 兒童會自我教育

我挑了一間滿意的幼稚園,把孩子送去之後,放學跟假日都負責玩樂或是安排幼稚園沒有的活動,認知之類的事情,我覺得跟著幼稚園課程即可,但在疫情這段時間,相處時間一長,我發現自己對小孩會出現失望的感受。

可能是出自於自己數學不好的彌補心態,我滿有意識地想要讓小孩多親近數學,最近也買了數學桌遊回家玩,小孩肯玩,但玩的理由比較像是媽媽比較願意陪玩這種有目的性的遊戲,孩子對遊戲本身沒有太大興趣,好比,玩桌遊的時候只想擲骰子,認得數字卻不願意說也不願意照規則玩。這讓我懷疑孩子是不是這方面不太行呀?(固定型思維立刻出現)

在本書中看到兒童會自我教育的這個觀念,這提醒了我,我的孩子有興趣、擅長的事情非常明顯,例如各種車子、人體,但我的心魔一直讓我過度在意那些他沒興趣的事情。

較好的做法應是順應他的興趣,但他的興趣不見得跟我的有交集呀!我常常拒絕唸汽車相關的繪本、玩汽車的家家酒,我也沒有在這方面提供他足夠資源。例如,我願意翻譯很多台語的知識繪本給他聽,但我到現在車子構造的台語還懶得查。

唯一的解方,還是多觀察後找出共識。除了車子以外,我兒子對火車、人體也很有了解的動力,於是我們找到平衡點——我跟他討論陪玩汽車只有一分鐘,但若是我也有興趣的主題,我可以陪很久。這也是本書所說的「遊戲的基本自由,是參與者可以隨時退出」,於是所有人都得學著協商跟妥協。

壓力跟評分會抑制創造力

我送孩子去的幼稚園是一間標榜美術教育的園所,但每隔一陣子他拿回來的作品都只是畫了幾條線,並沒有構成我認知中的圖。上禮拜問孩子要不要上台語美術課,看他無可無不可的樣子,我還是報名了,結果就是——他完全不想配合課程

以上的經驗,讓我看到這段文字後開始搜尋回憶,他是否有真正享受過畫圖?有一次是因為我自己想畫圖,就一邊編故事一邊畫,他也跟著我編編、畫畫。有一次是講完下雨繪本之後,畫了一朵雲,母子倆一起畫下雨跟閃電。再有一次是,我因為WFH沒空理他,在把畫具丟給他之後,他用他的身體玩水彩。

對於「畫出來給別人看、介紹畫作」這種事情,他似乎是完全不願意的,雖然我對目前的幼稚園課程安排很滿意(大人的眼光),但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這個月他常常跟我說:「雖然幼稚園很好,但他覺得在家更好。」這也印證了這本書提到的「遊戲心態可以增加創意及問題解決的能力,用課程模式企圖教育孩子,孩子若預期活動會被評估,則會降低創造力。」

但可能也有家長覺得,我的孩子上課都很開心啊,去幼稚園上課又沒有考試,應該沒有壓力吧?

是否為「遊戲」,重點在於進行活動的心情而非活動的內容。在研究中,幼稚園兒童認為,進行非自願、無法自由退出的活動,叫做「作業」,自願性的活動才叫「遊戲」。而家長常常因為小孩在上課的時候顯得開心,而誤以為這對孩子來說是遊戲而非作業,不曉得孩子承受了壓力。

所以說不強調學歷,較為自由的公幼真的是很好的選擇啊!學齡前學不學注音、英文,若以長遠的目標來看,也許都是影響力很小的事情。

左手壓住右手 阻止自己控制孩子

孩子自主學習有一個特性,在感覺到難度較低時,會自發性的挑戰,孩子會去找一個平衡點,讓自己感受發展恐懼、刺激,然後發展出更高度的技巧。

我在公園常常遇到比我兒大的孩子,家長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禁止小孩進行各種挑戰。例如,好說歹說的請孩子不要爬螺旋爬架,或是玩遊具的時候一定得照規定的玩法。我在《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的心得中也有寫過,「為了孩子的『安全』,我們犧牲了什麼?」(全文連結)

我曾經考慮過讓小孩去試試看滑步車的課,有教練、有防具、還有亦步亦趨的家長,感覺好安全,但後來在飯後散步的時候,我看見孩子自己用滑步車練急停甩尾,當下我就覺得不必去上課了——家長唯一要做的就是給他自由,不要因為擔心受傷而碎念。

《會玩才會學》說到,現代家長剝奪兒童的自由,低估孩子的能力,奪去他們練習自我控制的機會。也許我們應該想一想,僅僅只是因為我們無法控制自己不恐懼,我們卻因此讓孩子喪失了什麼?

信任或是不負責任

類似的書,常常會舉一些較為極端的例子,例如《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舉例讓孩子自己去賣場購物,大人離開現場,以及本書中提到的13歲糖尿病童獨自出國旅行。同樣地,也會提到當做出信任孩子的決定時,無可避免的會遇到周邊的批評聲浪。有時候我們控制孩子不完全是因為自己無法接受,更可能是因為在乎別人將自己視為不適任家長的眼光——讓孩子受傷代表失職、不安排孩子上課是耽誤孩子……等等。給孩子適度的自由,比控制孩子要來得困難多了。

雖然至今,我自己也在摸索如何「適度」?但幸好的是,我們還有一個24H的教養教練——跟孩子討論、放開心胸接受他的看法,我們會找到答案的

►延伸閱讀:當夠了孩子,才能好好當個大人──會玩才會學
►相關書籍:親子天下《預備教育的未來》.黛安‧塔文納 著
►相關書籍:天下雜誌《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艾絲特‧沃西基 著
►相關書籍:今周刊《會玩才會學【暢銷修訂版】》 .彼得‧格雷 著

開根好_預備教育的未來_親子天下開根好_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_天下雜誌開根好_會玩才會學_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