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怎麼可以討厭自己的孩子?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媽媽,怎麼可以討厭自己的孩子?

媽媽,怎麼可以討厭自己的孩子?

Photo by Tanaphong Toochinda on Unsplash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是怵目驚心的書名,當你打開書後,就能知道這是個皮開肉綻的故事,而且故事裡的情節,蔓延在社會上各個角落,你一點也不陌生。

何以身邊這麼多恐怖故事,我們卻安然地生活在其中,換句話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恐懼和壓迫之下,渾然不知;直到四弦將其擺放在殺嬰案的四個女人身上,濃縮在《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裡,終於讓我們感到不適,無所適從的不適。

單就《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書名來說,與社會大眾習以為常的「犧牲奉獻的母愛真偉大」相違背。「母愛」向來就是必須無私無我,將所有精力傾注在孩子身上才能獲得的終極勳章,但如果把視角抽離出母子/母女關係,將同樣的力道放在一對獨立個體上,無論處在什麼關係都是終極的壓迫。只是,社會眼光一方面希望母親對孩子表現出無上限的關懷,一方面又批評母親展現過度的控制,而孩子能承受的和所承受的從來不是親子關係裡被正視的,孩子無法輕易表達真實的感受,否則就不會有「我是為你好」、「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存在於文化裡了。漫無邊際的批判和指導棋讓母親們戰戰兢兢且手足無措,試問如此畸形的循環中,母子/母女關係如何能存續下去?

相對於孩子的無法述說,那對母親來說呢?其實一樣是無法言說的狀態。沒有人問母親為什麼討厭孩子,只問怎麼可以討厭孩子,而錯誤的問題永遠無法導向正確的答案,是時候讓我們撥開母愛的禁忌,問問人母們的厭惡由何而來,為何與既定觀點相差甚遠?

首先,孩子不只是孩子,還是傳宗接代,母親地位的關鍵。「母憑子貴」一句話道出封建時代以來的社會壓力,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深受影響,近年來的宮廷劇風潮更反映出觀眾喜愛後宮鬥爭的戲碼,卻忽略了這就是一群女人比肚皮、比手段,認真地活在男性權威之下,遵守封建想法的遊戲規則,在其中廝殺得你死我活。現實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嗎?現下雖已沒有後宮三千,但多少女人仍深陷在妯娌之間的較勁,除了比肚子爭氣能有孩子,更要比誰能生出男孩,可以在夫家揚眉吐氣?

千萬不要以為這件事離我們很遠,就在不到兩周之前,我才聽聞身邊女伴敘述一件讓我下巴掉下來的事:她帶著剛出生的二寶去找母親的朋友(姑且稱為阿姨好了)取物,阿姨看了新生兒,直說二寶樣子好像男孩,她不置可否,因為身邊的親朋好友都這麼說;這時話鋒一轉,阿姨說,「那妳得再生個男孩啊!」,這位二寶媽馬上表明自己沒有再生小孩的打算了,阿姨非常認真地回答:「不管妳想不想要,妳都要幫人家生男生。」

這位非親非故的路人甲阿姨,本身有三個孩子,居然可以對一位剛經歷剖腹產的母親說出這般不經修飾甚至是沒有禮貌的話,請想像一下這位阿姨「萬一」當了任何一個女性的婆婆,這個媳婦的日子會是什麼樣子?而生活在漫長無際的歧視及貶低裡,會不會讓母親討厭自己經歷千辛萬苦、懷胎十月、拿命生下的骨肉?

然而生到男嬰的母親就萬事太平了嗎?並沒有。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母親往往的要面對接踵而至的教養歧見,男嬰可說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在家中地位遠大於母親,一旦身處在是非不分的家庭環境,為了能以正確的價值觀裡教養孩子,身為母親常常必須力排眾議,這過程有多麼挫折和無力,恐怕不為外人所了解。

再者,孩子不只是孩子,也是母愛光輝和母親榮耀的展現。無論有無血緣關係,一但母愛的金箍圈禁錮了某個人,一切就沒完沒了地蔓延了,小至孩子的言行舉止有沒有規矩禮貌,大至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工作成就都變得與母親息息相關。不管是從母親還是孩子的眼光去看,一個人的成功和名譽因為某種關係必須和另一個人永遠綑綁在一起有多麼令人不寒而慄:母親的成功取決於孩子,孩子的成就是為了榮耀母親,偏偏這糾結畸形的母子/母女關係是文化下的產物,沒有足夠的理解和觀察很難跳脫出來,就像溫水煮青蛙,直到這把名為母愛的火將彼此燒得體無完膚。

當了母親後,個人成敗的定義落在孩子的身上,所以孩子不只是孩子,也常是母親學業或職涯的終結。孩子對母親來說,是從生理到心理都要不斷壓縮自己,進而讓出時間與空間去對待的對象,當一位母親犧牲絕大部分的自我圍繞著孩子打轉,孩子必定成為生活中的重心,一旦母親這個腳色因為外在的眼光導致對於自我的終極剝奪,怎能不殷殷企盼由孩子去彌補自身的缺憾?唯有看清彼此之間的關聯、認清彼此角色和站穩自我價值的人,才有機會離開母子之間相愛相殺的輪迴。

原來,孩子不只是孩子,他/她在文化脈絡下賦予了一層又一層的符號和意義,母親討厭的真的是孩子嗎?不,母親無辜,而孩子更是何其無辜!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環繞著殺嬰案內四個女人的獨白和脈絡,道出此書中最重要的觀點:價值觀的傳承。如果這四位女人只是獨立個體,那麼力道就顯得薄弱;因為彼此之間的關聯,讓我們看見無形價值觀的壓迫經過世代傳承的可怕,彼此之間不因為困窘的處境而產生同理心,反而加大了爭奪和欺壓的力道,甚至在無形中讓下一代繼續傳承這樣的畸形文化,形成書末最後一部貼切的名稱:輪迴。

「是環境逼迫女人成為母親,並不是我們想要成為一個母親。」

這是故事結束前的一句話。我想更確切地說:是環境逼迫女人成為他們想要的母親的模樣,而不是我們想要成為的母親的模樣。看看書中的四個女人,她們並不真切討厭自己的孩子,但她們討厭因孩子所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符號與意義,這些符號與意義讓她們成為眾人眼中「不合格的媽媽」,有誰願意終身扮演著不能樂在其中的角色?誰會自願套入充滿衝突、壓榨、打擊和創傷的人物設定呢?仔細想想,四弦殺死書中的嬰兒,讓讀者得以看見四個女人跌跌撞撞的成長歷程,不也讓人看見身邊多數女性隱忍下血跡斑斑的故事,試圖減少出現真實生活中的祭品嗎?

►延伸閱讀:我是媽媽,但我討厭自己的孩子
►相關書籍:鏡文學《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四絃 著

開根好_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_鏡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