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且不隨意批判,你也能成為孩子最信任的親密朋友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傾聽且不隨意批判,你也能成為孩子最信任的親密朋友

傾聽且不隨意批判,你也能成為孩子最信任的親密朋友

攝影師:Ketut Subiyanto,連結:Pexels

隨著台灣社會對性平觀念越來越健全,大部份的父母對於孩子是同性戀的接受度也慢慢提高,但是許多父母在面對自己的孩子出櫃時,還是會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使用了錯誤的溝通方式,導致親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離。

尤其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異性戀,所以當父母要面對一個同性戀子女的時候,確實需要比一般的父母擁有更多的同理心。曾經擔任過多年大專和中學輔導老師的諮商心理師陳雪如在《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這本書裡便一再提到,無論親子之間的溝通遇到什麼難關,「傾聽」永遠是最重要的能力,唯有傾聽對方的心聲,彼此才能擁有更多的同理心。

願意傾聽且不隨意批判的父母,通常能成為孩子最信任的支持系統。

然而,傾聽並不是一項簡單的能力。
我們從一出生就學習如何說話,但卻沒有學過如何傾聽。陳雪如發現大部分的父母遇到敏感問題的時候,例如孩子是同性戀,會因為感到焦慮,容易以說教的方式一股腦地不斷拋出自己的看法,反而是孩子一開口說沒幾句話就馬上被堵回去,久而久之孩子不想再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會陽奉陰違,或失去自我主見。

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案例。

二十歲的睿新是廖家的獨子,跟爸爸的親子關係緊繃,睿新從國中開始就喜歡在家男扮女裝,大學時期更是直接穿著女裝出門,還留著一頭長髮。對於在傳統社會長大的廖爸爸來說,看著獨子總是男扮女裝,他的心中感概萬千,而且因為他長年工作不在家,所以他總是把兒子變成這個樣子歸咎於廖媽媽的管教不當。夫妻時常因為兒子男兒身女兒心的問題爭吵不斷,睿新一方面感到自責,一方面生爸爸的氣,認為自己男扮女裝根本不關媽媽的事,而且還認為長年埋首於工作中的爸爸根本沒有資格管教他!

廖爸爸帶著睿新一起去找陳雪如諮商,一來他想知道同性戀到底是天生的基因使然?還是受後天的環境影響?二來,他也想請教改善親子關係的方法。

陳雪如說,廖爸爸要諮商的第一個問題也是大部分家長想問的問題,但是這些家長都和廖爸爸犯了一樣的認知錯誤-「那些關於同性戀是先天或後天的論點,存在著一個最大的錯誤假設前提:同性戀是不正常的,所以我們要找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因為異性戀才是正常的。」

事實上,現在科學研究顯示,無論是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都和精神病理不存在任何內在聯繫。美國精神醫學會與美國心理學會,分別於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五年將同性戀自疾病之列除名。現代醫學認為,其實同性戀和異性戀是一樣的存在,所以按照自然社會定理,同性戀是一種普遍的性傾向,就像在動物界中許多動物也會與同性發生性行為一樣。

陳雪如在談論青少年的情感教育時也提到,每個人失戀的時候都會經歷「哀傷五階段」,這個理論是由生死學大師庫柏爾羅斯於一九六九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首度提出,這五個階段分別是:否認(Denial and Isoliation)、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憂鬱沮喪(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哀傷五階段」不只適用於描繪失戀的人,也適用於人們面對各種哀傷或災難過程時,會產生的情緒現象。

開根好_悲傷五階段_石瀝新諮商心理師_清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圖片來源:讓關係.歷久彌新 - 石瀝新諮商心理師 粉絲專頁)

回到廖爸爸的第一個問題,依照陳雪如的觀察,她認為廖爸爸一直鑽牛角尖想要知道同性戀到底是先天或是後天,就是因為他還走不出「哀傷五階段」中的前面四個階段,廖爸爸否認睿新喜歡同性的事實,並且希望可以找出問題改變孩子的性向,但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孩子喜歡同性這個事實,於是他開始感到憤怒、哀傷、沮喪。

所以,對於廖爸爸,或對於大多數子女已經出櫃的父母而言,他們剩下第二個問題要解決,「如何改善跟同性戀子女的親子關係」。但故事中的廖爸爸在這方面又做了錯誤的示範,他雖然已經接受睿新是同性戀的事實,但卻因為承受著家族的壓力,他希望睿新在家族其他成員面前可以暫時恢復男性裝扮。而他在諮商過程中也承認,有一次他又因此和兒子起口角衝突,還趁對方不注意的時候拿剪刀把他的長髮剪掉了!

陳雪如在書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勒住舌頭,少說多聽」,她甚至提到,如果你在面對面溝通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先要求中斷溝通,並且讓孩子知道你現在需要一點私人的時間和空間靜一靜,如果孩子還有什麼話想說,可以改成用書寫的方式傳遞訊息,等你的狀態調整好了再去看訊息。

雖然現在同性戀者面對的社會歧視已經比從前少了許多,但是同性戀在青少年遭受霸凌的事件還是時有耳聞。或許,父母和同性戀孩子都需要彼此一起攜手度過這個挑戰,讓愛戰勝流言蜚語,重新挑戰並解構舊有的性別價值觀,嘗試放下成見,釐清對同性戀的迷思,接觸並認識同性戀,給自己與孩子一個機會,重新建構出一個彼此能同理對方的性別價值觀。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陳雪如 著

►延伸閱讀:你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但「心理韌性」可以!
►相關書籍:親子天下《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陳雪如 著

開根好_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_陳雪如_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