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雅莉」,我假裝這不是我的故事···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我是「李雅莉」,我假裝這不是我的故事···

我是「李雅莉」,我假裝這不是我的故事···

攝影師:Jansel Ferma,連結:Pexels

『我有個朋友,她有個男友。她男友很愛喝酒,喝完酒就發酒瘋,我朋友就只好在他喝酒的時候幫他收拾善後。

剛剛我朋友打電話來跟我哭訴,她說她活得好累,因為今天她男友跟公司的人聚餐,她快10點打電話給她男友,發現她男友醉了,而且男友急忙把電話掛掉,還說要關機,我朋友一心急,又氣又擔心找不到男友,怕男友喝醉出事,她急忙跳上計程車跑到男友聚餐的餐廳。男友因為女友突然出現感到很丟臉覺得不開心,也不願意跟她回家,喝得更多,我朋友只好在店外等他,等到她再一次進去查看男友的時候,她男友已經醉的不醒人事,還直接撒了一泡尿在褲子上。她硬把他塞到計程車再硬把他拖下計程車,但實在扛不動男友爬上5層樓梯,只好任由男友路倒,而她就坐在路邊守著早已不省人事的男人,擔心他醉後出了什麼意外。

我不知道她在路邊坐了多久,但她坐在路邊的時候打給我,說需要人陪,需要人聽她說話。
她說她覺得離開她男友很痛苦,但跟她男友在一起也很痛苦,她已經想不到任何其他解決這些痛苦的辦法,唯一想到的方法就是如果自己離開這個世界,沒有意識的話,是不是會少痛苦一點?』

閱讀完《都是李雅莉》之後,我突然想起2018年11月的某個凌晨四點,我絕望地在個人臉書上打下上面的文字。我發現,我曾經,好像也是某個李雅莉。
我假裝我有一個好朋友,我假裝我朋友有一個會發酒瘋的男友,我假裝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的身上。

開根好_都是李雅莉_內頁4
 

開根好_都是李雅莉_內頁5

那天,處理完樓梯間的嘔吐物的我,躺在那個已經醉得不醒人事的男友旁邊,看看時間,已經快天亮了,我又傷心又無奈實在需要地方發洩一下情緒,又不想要其他人對著我說一些我也知道但做不到的勸告,只好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打了這一長串,讓人以為真的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唯有如此,我的委屈和悲傷,才有一絲絲宣洩出口。文字沒有記錄到的還有當時男友喝醉之後經常性的語言暴力(髒話、貶低、人身攻擊...)和當晚的肢體暴力。

雖然過了很久之後,我都還是試圖說服自己那些應該都不算是暴力。
他也只是揪著我的領子,把我抓起來晃啊晃,接著,在馬路邊不停地推我,問我說『你算老幾?』而已,沒有打我啊!這樣也算是肢體暴力嗎?
我不知道。

類似的行為,在吵架的時候也發生過幾次,他掐著我的脖子,一副要致我於死地的模樣,不過當時我覺得生無可戀,後來就選擇性地遺忘了這件事。我深陷情感操縱的陷阱中,他總是告訴我「因為你平常總是這樣這樣,所以我喝酒之後才會對你如此如此。」當下,我也覺得好像是我的問題,如果我不要平常就做一些讓他不開心的事,也許他喝醉之後就不會對我口出惡言、不會對我人身攻擊、不會摔東西,也許我再努力一點,讓他再愛我一點,他就不會發酒瘋的時候針對我,我也就不用為了避免衝突,常常在他酒後的半夜一兩點,必須到租屋處附近的便利商店避難。

不過,選擇忽略和忍受這些行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大概是:我不想承認我深愛的他,竟是一個正在對我施暴的人。
開根好_都是李雅莉_內頁1
開根好_都是李雅莉_內頁5

「約會暴力是指在一段交往的關係中,其中一方對另一方施加的暴力行為。約會暴力也以性暴力、情緒暴力(包括語言與非語言暴力)、肢體暴力、經濟暴力、網路暴力、監禁、綁架、跟蹤等型態發生。」

喜歡閱讀各式網路專欄的我,大腦早已接收過「約會暴力」的資訊,也明白那是什麼,但承認自己也是受暴者,對我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主要的原因,除了當時我真的覺得我很愛他、無法離開他之外,承認自己是受暴者也等同於承認自已愛錯人,承認自己愛錯人,等於承認自己的選擇錯誤,承認自己的選擇錯誤,又等於「否定了我自己」,而且一旦經歷了這番自我對話後,就必須面對內心深處的「我是失敗者」的聲音,最終,還是會回到「自我價值」、「自我認同」的問題上。

不過以上的思路並未在我還深陷那段關係時發生,最後關係的結束,也不是我的選擇,而是因為對方覺得受不了我在他出門喝酒的時候就變得歇斯底里、異常焦慮、干涉他的行蹤,所以是他提出了分手的要求。分手後對方並沒有像書中李雅莉的男友一樣苦苦糾纏,也沒有變成恐怖情人後繼續傷害我或威脅我,我跟書中李雅莉的歷程不太一樣,比起很多在社會某個角落的李雅莉們,狀況相對輕微和幸運,但相同的是,我們都在關係中感受過「恐懼」、「不安」、「覺得生命受到威脅」。

「約會暴力」總是以各式各樣不同的型式出現,約會暴力中的「暴力」與我們一般大眾認知中的「暴力」門檻有些落差,我們總是以為要情節重大(身體或生命真的受到傷害)才算是暴力,但其實只要讓對方感受到恐懼、不安或受到控制的行為,就屬於約會暴力的範疇。所以我們都可能是約會暴力受害者,反之,我們也可能是約會暴力的加害者。以我過去的關係為例,我是關係中「言語暴力」、「肢體暴力」、「冷暴力」、「情感操縱」的受害者,但對當時的男友來說,我可能也是「控管行蹤」、「干涉行程」的約會暴力加害者。

看完書,心中五味雜陳,過往的記憶片段不斷浮現,卻始終很難拼湊成一篇完整的文字,因此查了許多資料,包括「約會暴力」、「情感操控」、「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想說要利用這些專業的名詞,增添我文章的知識性,但寫到最後,終究還是透過和自身經驗連結,如同作者李雅莉將自己的故事用漫畫的方式呈現,希望讓讀者領悟到「李雅莉的故事不是別人的事,李雅莉就在我們身邊」一樣,我也想用我自己的經驗陪伴大家。

我也曾是李雅莉,而你我都可能是李雅莉。
曾是李雅莉的我們,辛苦了,好好地療癒心裡的傷,別忘了,我們都值得「無條件的」愛與被愛。

然後,仍是李雅莉的男女,請知道你並不孤單,我知道要離開可能不容易,所以如果目前還無法脫離關係,也不要責怪自己,先好好照顧自己。
真的必要時,請記得求救。

►相關書籍:寶瓶文化《都是李雅莉》,李雅莉 著
►延伸閱讀:遇到了熠熠閃光的你,而我卻是一塊垃圾

開根好_都是李雅莉_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