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孩子,我們學會成為更好的人:《工作媽媽學會的事》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因為孩子,我們學會成為更好的人:《工作媽媽學會的事》

因為孩子,我們學會成為更好的人:《工作媽媽學會的事》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丘美珍曾是知名雜誌總編輯,樂在工作帶來的挑戰與成就。三個孩子陸續誕生之後,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拉扯,讓她不得不做出抉擇,放下職場光環,全心陪伴孩子十二年。在這段歷程中,她看到「陪伴的價值」,親子相處的時光,都將成為孩子的幸福資產。

《工作媽媽學會的事》這本書令人驚喜,看過許多教養與父母陪伴孩子長大的書籍。在作者丘美珍的筆下,隨著回顧她育兒的點滴展開,彷彿也跟著她漸入佳境,尋找到和孩子相處、陪伴、養育,最恰到好處的距離。

最終,看到作者丘美珍也決定重新邁向職場,開啟自己的第三人生—自己成長成人的人生、有孩子成為母親的人生、孩子準備離巢回歸自我的人生,也替到她感到高興。在這一段長達 20 多年的育兒之路,我感受到作者丘美珍深深的愛,在整本書收尾之際,那歲月靜好的圓滿感也油然而生。


▲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與三個孩子相伴的人生路程

《工作媽媽學會的事》記錄著作者一路從懷孕多年未果,到休息放下後,以高齡產婦之姿連生了三個孩子,初期選擇兼顧事業、後續放下長達 20 年的職涯成為全職媽媽、在其中摸索、體驗、學習,從感到自己對生養孩子的責任重大恐慌,到邁入信仰支持自我,並在其中堅韌前行,最終和孩子溫馨相伴,因應孩子的差異也給予不同的陪伴,成就了三個孩子的美好。書中提到的許多父母的例子也很令人動容。在閱讀這些過程一直感到共鳴並得到許多新的觸發。

在我自己懷孕生產後,也是正處於一個職涯上的高峰,在一間公司擔任高階主管,而後也因著自己的家庭狀況,沒有父母後援,只有我與先生兩人養育孩子,當時因為懷孕許多狀況發生,所以,我曾深深地祈禱:「如果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情,那我期望神守護我的孩子,我期望我的孩子可以活出健康與美好的人生。」

然而,孩子順利誕生後,當時的職務佔去每日大部分的時間,想要好好地陪伴孩子實在不可能,常常也落入疲累而心有餘力不足的無力感中。讓我不禁開始思考:除了普遍認知的職業外,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

於是,我辭職投入接案的工作、中間經歷編劇工作、後來成為療癒師,進而與先生創業,期望能夠以更彈性的時間去安排調度生活,也才能擁有更多的時間高品質的陪伴孩子。

在我的身邊,其實也不乏為了養育孩子,而尋覓另外一種生命可能的父母,他們成為網紅、部落客、或地方的團購媽媽們,他們也都因應著孩子採取不同的生命選項,活出嶄新的自己,初心都是為了能兼顧育兒陪伴與工作。正如之前另外一篇書評《一萬步的希望》作者 Davis 也為了能夠養育陪伴自己的孩子,他也開創了另一種育兒之路。


▲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孩子的出現,讓我們活出嶄新的生命體驗

《工作媽媽學會的事》雖然以工作媽媽為名,但作者書寫育兒的過程中,提煉了許多來自於他身邊友人,以及他涉獵極廣知識納入其中,孩子的成長的議題更是涵蓋從新生育兒、青少年時期一路到大學。

像是一劑大補帖般,將養育孩子之路中所有方方面面都提及到了。更難能可貴的是,整本書沒有任何的「過來人」口吻,更沒有因著孩子優秀的「自傲」,當然也沒有說教的意味。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省思、反覆咀嚼、回顧提煉過後的分享,字裡行間,都能夠深深地感受作者的溫暖,就像一個溫柔的朋友,以過去自我的經驗,帶著愛、帶著感謝,也帶著對自我深刻了解的口吻去訴說自己的體會般。

其中,也有許多承先啟後的對照,藉由去觀察自己與丈夫的母親,到自己的發展,並覺察應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特別喜歡作者提出的四不,因為我們往往在育兒之路,基於關心,以及自己的擔心跟期望,我們常常是外加更多的東西上去,卻可能忘了,有很多東西是需要提醒自己,放手,讓孩子有足夠的空間成長、摸索。

以下是作者書中提到的四不:

  一、不要恐懼,成為父母,許願成為更好的人。

  二、不要憂慮,善用教養的十大助力:陪伴、盟友、手足、界線、困惑、空間、洞察、提問、習慣、閱讀。

  三、不要受困於別人講述的世界觀。

  四、不要忘記,我們最終希望孩子有幸福的人生。

書中提到的許多觀念與例子,不僅是父母讀了受用,也很適合推薦給成長中的孩子閱讀, 相信都能啟發去思索自我未來的方向,如同書中提到如何判斷孩子的優勢、學習偏好,到最後怎麼去挑選科系。

而特別喜歡第四點,因為那是在重新呼喚著我們對孩子的初心,不至於以自己的期望強壓在孩子身上,就也好比書中做這提到,孩子出生前,我們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可是當孩子進入小學,開始面對大大小小的考試,大人就會自動加入第二個願望,希望孩子考試考得好。

有的時候並非真的在意成績,而是期望孩子開始培養出自我學習的能力,另外一點則是當班上的人們都在乎成績比較高低時,孩子自己本身也會開始拿成績來自我評判,而有心情上的起伏。而我們若沒有把初心跟考試成績背後的本意給摸清,就很容易偏移,成了過去我們自己可能都很恐懼的大人:少一分就打一下,考一百分就得到什麼獎勵。

▌回歸育兒初心,看見事物本質

透過第四點,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們最終希望孩子有幸福的人生,我們就能去重新思考這樣子的相處跟對待是否恰當,而不會一昧承襲世俗價值觀,或過去我們接收到來自父母的教養方式。

我特別喜歡作者提到:「考試的對手,不是同學,而是出題的老師。」透過理解這件事,也可以更知道考試成績有時候不代表學生用功程度與否,更不見得代表能夠通盤了解那一門知識,有的時候只是你懂不懂得掌握「題型」。當父母能夠深刻理解這一件事情,也才能做到最好的協助與陪伴。

像我身邊有個朋友,一路資優生長大,後續跟他相處閒聊時,也發現他實際花在苦讀的時間很少,而是他已經充分掌握了考試這門遊戲,他相當了解各類考試會出什麼樣的題目,當我借閱他讀過的書,看到書中他選擇畫重點的地方,精準而簡潔,令我嘖嘖稱奇。也才恍然大悟,原來還有這樣的學習方式,而這邊也呼應了這本書中提到的一些內容,有的時候我們是需要先學習如何學習,而不是一昧苦讀,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新書翻拍(圖片來源:Poka

非常非常推薦這本書,我相信無論你是處於哪一個階段的父母都能夠受用,而即使不是父母,身為孩子,又或者身為一個學習者,我都覺得這一本書可以重新帶來深深的體會與幫助。


全文經 Poka 授權轉載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從工作媽媽成為「全職媽媽」──丘美珍的深刻體悟:盡力就好!
►延伸閱讀:最有愛的親子溝通術:陪孩子說話成長,一起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