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作媽媽成為「全職媽媽」──丘美珍的深刻體悟:盡力就好!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從工作媽媽成為「全職媽媽」──丘美珍的深刻體悟:盡力就好!

從工作媽媽成為「全職媽媽」──丘美珍的深刻體悟:盡力就好!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從第一個孩子開始學習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教養的抉擇」,從工作媽媽成為全職媽媽的轉換,從在家陪伴孩子十二年重回職場的準備。是為母的藝術,是生而為人無法捨棄的自由。

在財經雜誌擔任總編輯時,我非常喜歡我的工作。老實說,照顧三個孩子非常勞累。

每天晚上,我照顧零歲的老么常常夜不成眠,平常週間每天平均只能斷斷續續地睡四個小時,白天還有全職工作。即使體力已經用到了極限,每天都有積累的疲累,我也從來沒有想到要辭職。在天亮後,我還是換下邋遢的家居服,穿上套裝,打起精神,出門去上班。

要同時照顧三個小小孩,還要上班,當然會有意料之外的狀況。

曾經,換好衣服要出門前,孩子拉肚子,屁股上到處是髒汙,必須全身清洗。當我手忙腳亂把孩子帶到浴室沖洗時,兩歲的女兒趁我不察玩起蓮蓬頭,水噴出來濺得我一臉一身,儘管快遲到了,我還是必須重新換裝整理頭髮,才能出門。

又有一次,我凌晨三點起床,準備早上九點公司會議的投影片(因為實在忙到沒時間準備),一路做到快七點。四歲的孩子起床,磨蹭到電腦前,一陣亂敲的結果,把我剛做好存在隨身碟的檔案整個刪除,然後我沒有備份(對,我腦殘了)。結果,我在當天主管會議上交白卷,面對老闆及其他主管的眼光,無言。

▌兼顧還是取捨?

即使在這樣的處境下,我心中還是渴望能夠「兼顧」家庭與事業,我緊緊攀住職場上的光環,怎樣也不願意離開那張名片帶給我的安心感。

但是,過了兩年,那個需要抉擇的時刻,還是來了。

我愈來愈了解,我需要的不是兼顧,而是「取捨」。

在三個孩子各是兩歲、四歲、六歲的時候,我發現老大老二有狀況。

我還記得那一年秋天,老大剛上小一,某天下午,我正在開會,接到安親班老師的電話。我從會議室暫時離開,電話那一頭,安親班老師焦急地說:「馬麻,孩子一直說肚子痛,你要不要帶她去看醫生呢?」

情況似乎有點緊急,我立刻跟公司請假,飛奔到安親班,帶老大去看醫生。

醫生檢查過後說:「這肚子痛有可能是壓力造成的,我們再觀察。」

我看孩子狀況似乎好了些,就帶她回家。回家之後,她進了自己的臥室,若無其事地開始玩玩具。

我問:「肚子還痛嗎?」

孩子說:「不痛了!」

「什麼時候開始不痛的呢?」

「回家之後,就不痛了!」孩子天真地說。

在那之後,幾乎每個禮拜有一、兩天,我下午會接到安親班老師這樣求救的電話。我雖然是公司的高階主管,但接到電話就得立刻搭計程車回家處理,這樣的狀況,已經干擾了我的工作。

另一方面,四歲的老二,則是一個讓我費解的孩子。自從老三出生後,她小小的臉上常有憂思,感受不到稚齡的天真。有一陣子她常發燒,有人推薦我帶她去一個小兒科診所看診。那是一位女醫師,她接手父親的小診所,自己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心思細膩。

幫老二做過檢查後,她說:「這次就是一般感冒,如果抵抗力好,不吃藥也會好,不用擔心。」

「但是,」她話鋒一轉,「我感覺到這孩子有 love frustration,沒有安全感。」

那該怎麼辦?我問醫師。

「她需要跟媽媽獨處的時間。」醫師說。

我試著理解這句話的意義,想著我如今的處境。

▌上班 8 小時後的我,早已身心俱疲

我每天在辦公室跟同事相處八小時以上,我是個關心部屬的主管,他們的喜怒哀樂我都能即時接收並且回應。

但是,每天晚上七點多回到家裡,我的頭腦和心都已經疲憊不堪,只想跟孩子快聊一下,然後把他們送上床,我才能休息。

我如果是在辦公室開會,就不可能在孩子午休時間到學校參與他們的表演排練;我如果要跟著同事的作息在晚上七點下班,就不可能下午四點去接孩子回家一起吃點心、聊聊今天發生的事。

我一直相信,家人之間如果要累積深刻的親子記憶,是需要花時間的。

問題是,要花多少時間?

有人說一天兩小時的良性親子時間就夠了,但以我自己感受到的生活節奏,至少在孩子六到十一歲期間(大約是小一到小六),親子之間每天最好有四小時從容的陪伴,才能悠然而不緊迫地好好相處,收納多元的喜怒哀樂記憶。

此外,家裡有幾個孩子、另一半的工作狀況如何,都會影響照顧孩子的時間和品質。甚至,孩子課後是去安親班,還是由公婆照顧,或是娘家媽媽照顧,都會有所不同。

一個孩子,一天至少四小時陪伴,為期至少六年,這樣最少是八千七百六十小時,而我有三個小孩,他們各自也需要單獨和我相處的時間,這樣是多少小時的教養工程?

▌一萬小時的陪伴

暢銷書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曾說:「一個精心造就的人才,需要一萬小時的訓練,才能養成。」我看到的是,一段深刻的親子關係,所花費的時間,其實也不遑多讓。

我不是精算師,真的算不清楚。有的媽媽在適當的條件支援下,也許真的可以兼顧家庭與事業,但以我的狀況來說,我努力過了,行不通。

也許別家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但我確實碰到了這樣的困境。

要效忠家人還是效忠老闆,我得要做出選擇。

好幾年前,臉書前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寫了一本暢銷書《挺身而進》,教導職場女性應該在辦公室裡更積極點,展現更多的企圖心。

但是,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眼看著我的工作愈來愈花時間,也許我需要的,是「挺身而退」?

我就這樣辭職,把辦公桌和名片還給老闆,回家了。

我的世界從那一天開始反轉過來。我好像從明亮的舞台走向無聲的幕後。上個月我才跟大企業的執行長討論「未來在等待的人才」,談到國際化;這個月,我大部分時間跟三個孩子攪和在一起,跟外人最長的一段對話,是跟傳統市場的魚販討論怎樣蒸魚才好吃。

離開辦公桌、丟掉名片,換下套裝改穿 T 恤牛仔褲布鞋‧‧‧‧‧‧曾經相信工作與家庭可以兼顧的我,毅然做出選擇回家後,發現了以下的現象:

  .這個世界認為我是個輸家。一般人認為,我一定是在辦公室混不下去了,才會選擇回家陪小孩。(雖然表面上大家都說,孩子有母親的陪伴很幸福。)

  .朋友圈戲劇性地蛻變。曾經,朋友晚間的聚會邀你,但是,因為當媽媽的我晚上走不開,之後也慢慢沒有邀約了。我的專業朋友圈全數蒸發,我徹底成了圈外人。(取而代之的,我多了很多新朋友,包括菜市場的老闆,以及社區的媽媽們,我的八卦圈陣容十分堅強……後來甚至讓我起了做社區媒體的頭。)

  .以家人為第一順位的生活開始之後,會發現自己在家人心中,理所當然地成為最後順位。回家就看得到媽媽,對家人和孩子來說,剛開始一定是幸福的‧‧‧‧‧‧然後,大家就習慣了。

之後,當家人孩子習慣地用真性情來對待你,而不是刻意取悅你時,你每天接收他們真實而不遮掩的言語和行為,常常覺得自己在孩子心目中似乎成為最不重要的人。有些話,他們會忍不住對你暴發;有些事,他們會賴皮。因為在家無須防衛,一個全職媽媽(或全職爸爸)的存在,常常讓家人表現出他們個性中最糟的那一面。

關鍵在於這個社會大多數的價值觀,我想。我們已經習慣評價他人:誰重要,誰不重要,誰可以得罪,誰必須取悅。

▌沒有生產力的閒人

為什麼會這樣?回家之後,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直到看到《未竟之業:為何我們無法兼顧所有?》作者安.瑪莉.史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的解析,我才恍然大悟。

作者道出,從襁褓到墳墓的歷程中,我們這一生中一定會經歷到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然而,我們在現有的社會體系中,以「相互競爭、優勝劣敗」為核心的工作體系十分強大,在其中工作的人,享有光環。但是,與之相對應的非營利照顧體系,那些在家庭裡照顧幼兒、病人、老者的人,大多憑藉一己之力找尋資源,想辦法依賴個人的信念支持下去。

進入工作體系的工作者,被認為是這個社會的生產者;但是,進入照顧體系、貢獻自己時間的人,大多會被這個社會視為沒有生產力的閒人。

我們以為一定要多賺錢才能得到人生的幸福,但是,如果論及一個人的生活品質、照顧品質,有錢固然好用,有些照顧的面向,卻是得有人願意花時間付出才能擁有,有錢也買不到。

強大的工作體系,創造了社會的繁榮,固然重要;但如果能發展出同等強大的「照顧」體系,人人在人生各個階段都能被精心照顧,這樣才能真正保證每個人在人生各階段的生活品質,讓人生享有更雋永的幸福。


本文摘自 天下文化《工作媽媽學會的事》 丘美珍.著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多些同理、少些控制,嘮叨也需要「用心包裝」!
►延伸閱讀:大家眼中的天才:影響唐鳳至今的二十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