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問題是「壞問題」!從「提問」建構孩子無可取代的創造力!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沒有問題是「壞問題」!從「提問」建構孩子無可取代的創造力!

沒有問題是「壞問題」!從「提問」建構孩子無可取代的創造力!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提問力」,是迎接未來變化、培養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關鍵,而「閱讀與家庭教育」是提問能力的起點。孩子的第一堂閱讀課,從家長開始!

在閱讀本書以前,不免讓我回想小時候,父母深信讀書的重要,就算曾經的混沌少年也有不知如何與人相處、感受到同儕壓力的時刻,但閱讀一直在我生命裡扮演著一定份量的角色,而「培養愛提問的孩子」的第一步,正是「閱讀」。

▌提問的重要性!該如何看待孩子的提問?

隨著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儘管吸收知識的管道變得多元,但父母對於小孩的教育卻普遍更感焦慮,如何給予正確的資訊?如何教育小孩明辨是非、對錯的能力?

而作者南美英有感亞洲文化對於「提問」或者是「表達意見」的相對保守,這本《培養愛提問的孩子:從家長開始的閱讀課》便是希望提醒父母「提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會提問的孩子」,首先,最廣為人知的鼓勵方針大概就是:

沒有什麼問題是壞問題。

也就是說,當孩子提問時,應該認真的思考如何回答而非敷衍了事,孩童有察覺父母情緒的能力,若知道大人們對於自己所提的問題感到排斥就會退縮。

但對於父母而言,這些問題要如何回答呢?作者表示,與其直接給出答案,不如引導孩子思考問題本身,甚至在回答的過程中,給予更多回饋。比方說,當孩子童言童語的提問: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千萬不要回覆:天空本來就是藍色的。父母可以簡述光的特性,並以此類推反問:為什麼草是綠色的,藉此激發孩子在提問後的思考。

然而,關於「培養提問」的教育不單單只是問問題而已,作者在書中闡述的另一個重點,是「提問的技巧」以及「如何透過提問培養批判性思考」。

▌提問的技巧:怎麼問最好?

回想過往的教育,儘管我不認為自己的童年是「很會提問的孩子」,但感謝父母的栽培讓我對周遭的事物充滿好奇心,而造就一切的起因,就是閱讀。

南美英在本書中不斷強調閱讀的重要,以我的白話文解釋:這是增加「知識庫」的做法,要問好問題,就必須要先有好的情境。

作者很貼心地在書本的後半段根據不同年齡的孩子,列出適合的閱讀列表,儘管有些書籍應該較適用於韓國(作者所屬國籍)當地,但從書本的種類來說,不難找到中文的替代品。

綜觀閱讀如何影響提問,其實父母也可以藉著讀物的內容來設計問題,也就是「讓父母也學會提問,使孩子知道如何提問」,書中的第四章節,列出了 種實用的提問風格以及與之相反的風格,例如:開放式與封閉式、客觀式與主觀式、定型式與成長式、否定式與肯定式等(礙於篇幅未列出所有風格)。不意外地,家長的提問風格也會直接影響孩童的人生風格,不過,讓我訝異地是,即便讀者應該都能很直觀地指出:哪種提問風格比較好,我卻仍然在部分提問風格裡發現自己過往的盲點。

舉例來說:客觀式與主觀式的提問,哪一項更適合孩子思考?

在我閱讀本書以前,我會認為「客觀式提問」才是較佳的做法,畢竟成長的歷程中,我不斷地被教育「立場要客觀」、「不要有太多主觀意見」,但《培養愛提問的孩子》卻告訴我們,客觀式提問其實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提問方式,它的目的是「確保答題者是否具備特定知識」,但若以「主觀式提問」詢問孩子時,會讓答題者更重視自己的想法,常常被問到自己觀點的小孩,會更關注自身、更有自主性。

當然,我們不能真正說「哪個提問風格才是正確的」,但小時候的教育確實希望我能「給出正確答案」,也就是客觀認定的事實,是否這正是創造力削弱的過程呢?

▌有意識地「提問」與「引導孩子提問」

有了上述「眼界大開」的時刻,閱讀本書讓我有機會不斷地思考成長過程中哪些教育方式成就了我引以為傲的人格特質,而儘管我還不是家長,但又有哪些方法是我過去缺乏、但能夠改良的地方。

就像「有意識的提問」以及「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提問」,對於孩童的教育,若家長也有意識的去修正及調整,也許就能避開文化慣性,培養富有創造力的下一代。


本文作者為 艾瑞克的廢話亂畫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原生家庭與今日的我?一切從「依附關係」開始‧‧‧‧‧‧
►延伸閱讀:我單身,我也能擁有家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