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單身,我也能擁有家庭嗎?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我單身,我也能擁有家庭嗎?

我單身,我也能擁有家庭嗎?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無論是雙親還是單親,成為父母本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傳統家庭長大的我,從來不曾質疑現存體制的問題,因此,當「志願單親」這個名詞出現在眼前時,我很難理解。

但未曾聽見不代表這個世界從未有這樣的聲音,《志願單親》一書,就是 Cindy,一位單身卻想要有成為母親的矽谷科技人的親身經歷。

▌無論單親或是雙親,成為父母本就不是件簡單的事

Cindy 在本書鉅細靡遺的描述著自己選擇單親卻選擇養育兩個小孩的故事,第一個孩子,是作者透過人工受孕的方式,自己懷胎生下的大寶。

而後來出生的「二寶」,則是由代理孕母產下。然而,《志願單親》不僅於此,除了「單親養育」的議題之外,Cindy 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從求學歷程便深受傳統父母影響的家庭觀念開始說起,而這些根深蒂固的教育,如何影響她在兩性關係的態度,進而改變她考慮生育的更多種可能性。

最終,走向「志願單親」一途。

也因為 Cindy 的誠懇和毫不保留的文字,讀者不難看出她在選擇這條路上的遲疑以及掙扎,從建立網路上的社群、矽谷同事的鼓勵,甚至在後期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與和解,「單親」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之間的挫折與溝通,其實不僅限於只有一位媽媽的家庭。

事實上,成為父母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無論是經濟支出、心理上、精神上的投入,甚至是孩子的養育問題,而我認為,這是閱讀本書前讀者必須理解的「先決條件」,我們才能從文字中跳脫出過往對於「單親」兩字的誤解。

▌志願單親:條件允許下的一個人生選擇

比起民風較為保守的台灣,Cindy 有幸在美國工作,無論是 NVIDIAGoogle ,兩間科技公司都有完善的人工受孕等補助,完善的福利,讓她在即便沒有找到另一半的情況下選擇先凍卵。

保存自己的卵子,是一個為未來可能會有的產子計劃做的準備,但這項計劃卻不便宜,更別提少了補助的台灣。

此外,以《志願單親》為例,無論是第一胎人工受孕,還是後來的「代理孕母」,兩者皆所費不貲,在國內甚至沒有完善的法律讓「單親」可以藉著這兩種方式獲得自己的孩子。

由此可知,在閱讀本書以前,我對「單親」的普世偏見:沒有人是「自願的」,因為單親通常是較弱勢的家庭,這樣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志願單親」是在經濟條件允許下的選擇,而既然可以「選擇」,代表這是一項「權利」而非「福利」,既然是「權利」,就無需刻意美化,儘管已經深思許久且經濟條件相對優渥的 Cindy,也不諱言在生下小孩後曾有過「後悔」的時刻,而適逢全球進入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期間,這位單親母親不僅要承受日夜顛倒的遠距工作,還得與傳統觀念的父母拉扯。

也因為如此,作者也在書中寫下如何建立自己的「村莊」,也就是讓身邊的朋友變成協助養育的互助圈,甚至透過網路社團彼此打氣,看著 Cindy 克服種種困難後換來女兒的平安長大,讀者可知生兒育女本就需要責任與耐心,無論是否單親。

▌打破自我複製的家庭關係

本書的最後一章節,包含了 Cindy 對於關於代理孕母、人工受孕等議題的誤解和疑惑所做的逐一反駁和解釋,但與其幫助作者解答大家的疑問,我更想討論作者在《志願單親》裡的自我對話與反思,Cindy 坦承地告訴讀者,自己擁有「過度努力」的性格: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儘管她是矽谷的工程師)、且害怕與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而這一切的原因,可追本溯源歸根於小時候父母的傳統觀念,男尊女卑、永遠無法對自己的女兒表露讚賞和支持的個性。

這讓我想起《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這本書,父母的「陰影」如何籠罩著孩子的成年人生,讓她即便已經有很好的成就,卻還擺脫不了自卑情結‧‧‧‧‧‧

也許,這就是 Cindy 想要小孩的原因,她想付出無條件的愛,無論這個孩子是否有爸爸和媽媽,因為即便來自雙親家庭,作者在成長的過程中仍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我驚訝地看見「志願單親」竟是 Cindy 打破家庭複製的解方:為什麼有能力養育、愛著孩子的單身者,不能擁有家庭呢?

在成為單親的二寶媽以後,作者便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經過,且致力於推動更多人了解「志願單親」的理念,希望自己的努力不懈能換來台灣的人工受孕等法案更加完善。

希望有朝一日,這項權利能遍及各地,只要經濟能力允許、提供無條件的愛與正確的支持,每個人都有選擇組成家庭的權利,而不管單親還是雙親,這就是健全的家庭。


本文作者為 艾瑞克的廢話亂畫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誠品線上

►延伸閱讀:當「婚育脫鉤」掀起熱議,找回屬於單身女性的人生掌控權!
►延伸閱讀:原生家庭與今日的我?一切從「依附關係」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