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Netflix
看到「美女記者賣淫慘死毒趴」頭條,你好奇的,是什麼版本的真相?
先閱讀小說後再看改編的影劇,我感到非常的衝擊。雖然故事主軸:「記者林姵亭因參與派對放蛇偷拍,不幸身亡,被抹黑成私下接客吸毒,同為記者的好友劉知君為調查真相,意外踏進重重謎團,以身涉險進入帷幕底下深邃的黑暗事件中,最終揭露出真相。」是一致的。
▲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劇照
但因為許多角色背景都已經被重新設定過,不僅增加了許多角色,也減少了一些本來至關重要的角色戲份,甚至兩個女主角的關係、性格也進行了很大的調整,在觀看時,已經是截然不同的故事。
而我,更喜歡的是小說版的《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因為已知有拍攝成電視劇,在一開始觀看小說,腦海中其實就已經展開了實際可供拍攝的電視場景,而小說作者柯映安本身亦是一名優秀的編劇。或許也正因如此,他的小說閱讀起來,完全覺得是可以直接拍成電影、影像化的。
一向很喜歡閱讀各種推理小說的我,在閱讀《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的小說版,更是驚嘆其好看程度不輸給國外那些優秀的推理犯罪小說等。
▌精細的劇情描寫與細膩的層次堆疊
在故事開始堆疊的重重疑雲,強化角色背景跟內在動機,最終隨著迷霧散去揭露出真相後,那引人入勝的文筆,還有針對主角內在幽暗心思描寫,勾勒的十分縝密。閱讀時,能夠完全感受故事帶來的樂趣,而那些精巧的布局,也一路合情合理、細膩的堆疊到後來,最終劉知君潛入敵營,然後又發現自己的恩師亦是內鬼,在所有真相爆發,事件落幕,那聚合到最後,故事爆發的威力,將所有的情緒堆疊到最高處,然後精彩落幕。
也因為如此,讓我一開始對電視劇改編有了高度的期待。
然而不知道是否為了努力拉長到八集的長度,又或者是認為增添某些情節橋段更有利於收視,反而有許多部份顯得不合理,甚至在一些場景設計中突兀粗糙。
為了增加某些本來沒有的橋段跟角色,卻反而讓更多的角色作用不明,情感上也無法被深化認同。在小說本來的設定之中,羅姊的性格鮮明有趣、陰晴不定,看似勢利卻是極度通達事理的重要角色,在電視劇的版本中其實根本毫無故事推動力,可有可無。而本來應該塑造出來的內鬼疑雲、無人可信的詭譎氣氛,在改編後也顯得蒼白無力,海倫這個角色也被淡化成只是平日競爭上位的同事,男友改為檢察官角色卻也顯得無足輕重。
劉知君與恩師,與男友,甚至過去成長背景那塊都被削弱不少,以至於劉知君本身除了那用幾句不停重複的台詞去硬生生塑造出那剛硬的形象,也淪為平面化。
當然,我本來引領期盼的角色狗仔大海也是。在小說的描寫中,大海的性格設定極為迷人,在得知這一角色是我心目中台灣數一數二,擁有精湛演技的男主角—薛仕凌扮演時,我極其期盼在他的詮釋下,是否會因著他的個人魅力跟詮釋,讓大海真正的活出來,具備那帶著不可一世、難以捉摸的迷人氣質。然而,初看影劇幾集後,我心中不停地冒出「為什麼不好好地照小說」來改編。總覺得若是以小說的原設定去好好地舖墊,這一部劇會更加有深度,每個角色也會更能被共感共鳴,更增加立體感與真實性,幾個主要角色也會各自帶出個人特色與魅力。
當然,電視劇仍有其精彩之處。例如:林姵亭的描寫遠比小說版的來得更加深刻,隨著每一集的舖墊,也將兩人的情誼變得更加感人,讓人更喜歡林姵亭這個角色並產生共情與敬佩,對於她的逝去感到極度惋惜與不捨。而小說版,雖然林姵亭的性格描寫的也相當具有個人特色跟魅力,但整體故事其實更傾向劉知君一人為主角作為展開。
▲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劇照
也許是這些調動改編過多,以至於電視劇的版本沒能細細推敲,又或者已經有小說故事在前導致反而有了以為這樣交代就足夠的盲點。所以有些不合理的設定、沒交代清楚的一些橋段、前後因果不明的對白。對於特別熱愛觀看犯罪推理相關電視劇、小說的觀眾,我想應該都是很難被說服的。
▌即使真相大白,深沉的背痛卻仍舊存在
所以看過電視劇《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更推薦大家來回頭去找這一本原著小說,並且去作為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重新看待,相信讀者會感受作者的文筆、思路架構縝密,情節精彩、氣氛營造相當成功,無論是陷入疑雲、恐懼,甚或是主角本身對於自身過去生命經歷那無奈,卻活得拚搏、中規中矩的壓抑狀態。
那內在掙扎迷惘的心境都撰寫得相當令人感到動容。
而主角劉知君在這一趟看似救贖林姵亭名聲的調查過程中,卻也在救贖那個從來也不逾越規範、活得相當克盡職守、努力不犯錯的自己。
然而,在整個故事中,我們隨著主角進入追尋真相的旅程,以為一切大白後就能夠落定,完成故事最重要的目標,卻又因為真相過於醜陋沉重,看見許多人性的貪婪與利害關係,受害者的悲痛掙扎,即使告結卻也令人感到深沉的悲痛。
▲ 新書翻拍.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博客來
►延伸閱讀:《別想了,好好生活吧!》擺脫無限循環的過度思考,掌控自己的心緒方向!
►延伸閱讀:《做工的人》喊水會結凍,喊米變肉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