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大塊文化
《風塵前後》透過台灣劇照師劉振祥全程、專業的電影側拍記錄,以及幕後工作照的完整記錄,不僅細膩地捕捉了電影以及電影之外的各種情境和細節,也提供讀者更宏觀的觀看視野,得以一窺電影的戲內以及戲外。
《風塵前後》可說是一本劇照集,書中充滿了大量黑白劇照與少量文字,比例約在 9:1 左右。
這本書非常適合看過《戀戀風塵》這部電影的人閱讀,讀了就能重拾當年的情懷。而拍下劇照的攝影師是劉振祥,也是這本書的作者。
▌誰是劉振祥?
看完這本劇照集裡的劇照後,我就對攝影師劉振祥感到好奇了,心裡想著,能拍出這麼有味道的照片,我想再多瞭解這個人一點。
雖然書中有屬於他自己的文字篇幅,但還是沒辦法理解這個人的全貌。於是我上網搜索了一番。
劉振祥,1963 年出生於台北,是台灣知名的攝影師與電影劇照師。他為許多知名電影拍過劇照,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楊德昌的《恐怖份子》以及鍾孟宏的《陽光普照》和《瀑布》,而《戀戀風塵》就是這本書的主角。
除此之外,他在 2023 年更是榮獲台北電影節的「卓越貢獻獎」,是首位以攝影師身分獲得此獎項的電影工作者。
劉振祥還有個外號,叫「八眼蜘蛛」,聽上去有點獵奇,不過這是誇讚的意味。
八眼蜘蛛,是攝影界前輩張照堂先生賦予他的,說明他的鏡頭幾乎涉獵了所有題材,是位全方位攝影師。劉振祥拍攝過以下 4 種題材:
■ 報導攝影:記錄台灣社會運動與民主化的進程
■ 表演藝術攝影:長期與雲門舞集等知名表演團體合作
■ 電影劇照:為楊德昌、侯孝賢等導演拍攝電影劇照
■ 社會運動紀實:記錄解嚴前後的各種社會運動
相當全能的一位攝影師,而且我認為「社會運動紀實」是個格外有意義題材,因為這在歷史上是不會被遺忘的,永遠都會有人討論的。
▌《戀戀風塵》在演什麼?
《風塵前後》裡的劇照,全都來自於《戀戀風塵》這部電影。說老實話,Z 世代小鬼如我,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部電影,完全不知道它是演什麼的,不過看劇名就能猜出個一二,可能與戀愛有關。
果不其然做了一番功課研讀這部電影之後,的確是真的有戀愛這個元素。簡單講,這部電影就是在講一個少年和少女的愛情故事。但是,這個故事並不美滿,因為他們最後沒有修成正果。電影裡,少年覺得自己未來會和少女結婚,但殊不知少女卻因為少年在金門服役過久而移情別戀。
更直白的說,這部電影在講的就是兵變故事。
相信這類型的故事大家都很能體會,我也不例外,實在是看過太多案例了。還記得自己 10 年前服役時,有個鄰兵就整天在跟我哭他被兵變,哭到害我被班長叫去罵,以為我欺負臨兵,還扣我榮譽假,衰到爆。
但說實在的,我認為兵變是好的,因為你等於是用一段不算長的時間去看清一個女孩。因為分開太久就移情別戀?嗯,兄弟,你絕對值得更好的女孩。畢竟,真金不怕火煉,真情不怕考驗。
▌當人們變得不再緊密
除了在《戀戀風塵》電影裡看到兵變劇情之外,我還看到了時代的變遷。
電影裡的時代背景是 1970 年代,那時的台灣社會屬於純樸簡單的類型,不像現在那麼現代化。我從劇中看出了一個特點,而這個特點在現代已不復存在,那就是「熟人社會」。
熟人社會,就是你的一日生活圈、一月生活圈,甚至是一年生活圈,遇到的人幾乎都是熟人。
你左鄰右舍住的都是親戚,工作的地方也都是親戚,每個人你都熟到不行。所以那時候人與人的關係相當緊密的,也就是俗話說的「今天你幫我鑿井,明天我幫你挑水」,互相幫助可說是家常便飯,
然而,來到了現代,人與人的關係變的疏遠,從熟人社會變成陌生人社會,光是一日生活圈就能遇上多個不熟悉的人。曾經的互助精神似乎早已過氣,現在則是強打個人主義,把自己弄得有福,就是全家福。
但不瞞你說,我其實更喜歡陌生人社會,這樣的社會做事情較不會綁手綁腳,有想法、有實力就能做;在熟人社會裡做事可能還要顧慮熟人眼光和想法。
具體來說,在挑工作上,你在 1970 年代是沒得挑的,大概率只能繼承長輩事業,老爸老媽做什麼,你就得跟著做什麼;但在現代,你是可以輕易創業,一言不合就開始網拍事業之類的。陌生人社會賦予我們更高的個人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