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1980 年代電影,拾起被遺忘的 Local Hero!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回顧 1980 年代電影,拾起被遺忘的 Local Hero!

回顧 1980 年代電影,拾起被遺忘的 Local Hero!

圖片來源:《悲情城市》電影劇照
「台灣電影新浪潮」這群人,這麼多年來,仍然秉持著始終如一的精神,熱情從未止息。

透過「電影」來認識臺灣,本書從電影製作角度,以漫畫刻畫臺灣電影新浪潮的不容易,角色人物聚焦在導演朱德昌、侯孝賢、張毅、剪接師廖慶松、編劇小野等人,用簡短的台詞,概述1980年代電影創作過程。

▌ 當代電影遭受政府思想迫害

18歲在每個人心中應該是一個蠻特別的日子,沒有吸菸、喝酒的限制外,就連看電影也不再受到分級影響,但在1980年代的臺灣,電影除了有分級制度外,在當時上映電影還必須受到政府的審查,書中介紹新導演時期,有許多電影片遭到審查剪片甚至無法上映,以展現威權統治。

像是電檢處會邀集各機關單位參與會議,初檢時《玉卿嫂》的電影被認為「破壞中華婦女形象」而遭剪片,而《蘋果的滋味》中有拍攝到貧窮落後、違章建築的畫面,被認為影響臺灣國際形象遭到剪片,引發「削蘋果事件」。

在當代新導演們為爭取保留片段,拜會許多新聞局官員,但其實都愛莫能助。

不過這些作品既然是文學作品的改編,為什麼文學作品能順利出版,電影卻不行?

因為小說裡,靠讀者解讀的空間很多,文字描述的街景、男女間曖昧床戲,就算使用一樣的字眼,十個人就有十種不同畫面,然而,透過導演解讀文學作品後將其轉換成視覺影片,就會有一個固定的街景面貌浮現、耳鬢廝磨的床戲暴露在大眾面前,而當時臺灣風氣並不容許。

電影片檢查法實質上就是在審查人民思想,並做思想控制,當時審查標準包含:與政治思想有關的、有無損及本國榮譽之事物,甚至連男女接吻時間過長、次數過多、有意引起性感者都在審查範圍。

然而這些抽象用語取決於官員個人主觀「恣意」判斷,就像「違章建築」、「貧窮落後」的畫面明明僅是現狀的呈現,卻還是遭到剪片,在身處現代的我們實在難以想像!
 

▌ 新導演開創電影新浪潮

導驗、剪接師、錄音師等人,也在當時引進國外的思想,開創新的拍攝方式,不按照事前既定的計畫拍電影,反而以即興、自發、快速切換場景、鏡頭等新一剪接手法,呈現新電影風格。

書中雖有介紹新導演拍攝的方式,但對外行的我來說無法形塑具體的畫面感,於是看完本書後,去找了書中所提及之《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慢慢感受差異。

這些電影的節奏並不緊湊,以平凡的角色生活悄悄地控訴整個社會,雖然看電影的過程有點沈悶,但能從導演的鏡頭,知悉這些導演在當時較為敏感的環境中,反省自己和這片土地的關係、國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呈現最真實的生活面貌與情感,且不僅是電影的題材,這些做電影的人也投入電影政策轉型行動。

然而,電影製作成本動輒新臺幣數千萬元以上,導演的思想、觀眾買不買單、高層願不願意投資都是推出電影的層層關卡,一部作品通常都是各方角力妥協而來的,在書中有很多畫面都在呈現一部電影推到大眾面前,需要面臨的過程,例如:《超級市民》在中影時希望劇情減少描寫人性墮落面,但導演萬仁擔心會失去原意而決定擱置,後來在臺灣龍祥影業出資開拍下,卻事後被審查為「禁演」,最終協調後才採取部分修剪方式以限制級上映。

明明是呈現真實生活面貌的新電影,卻不被觀眾買單,不賣座的電影使投資者也漸漸喪失對新導演的信心,就在一群有共同目標的導演、編劇、錄音師、攝影師等人努力掙扎下,為其理想前仆後繼與體制對抗,開創了臺灣電影新浪潮,這股力量讓對環境不敏感的我也泛起紅疹熱血沸騰。


全文經 Tinley,林庭葦律師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演員也是平凡人」看連俞涵的散文隨筆,如何刻寫演員日常!
►延伸閱讀:即使被生活所傷,也別忘記去愛的能力——《男孩、鼴鼠、狐狸與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