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是場無可避免的悲劇,心臟科權威醫生面對失智症父親的殘酷真相!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這將是場無可避免的悲劇,心臟科權威醫生面對失智症父親的殘酷真相!

這將是場無可避免的悲劇,心臟科權威醫生面對失智症父親的殘酷真相!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身為兒子,我努力完整保留關於他的記憶。最終我逐漸比他自己還更了解他—他是什麼樣的人、他的喜惡。」—《父親的腦》作者 森狄普.裘哈爾

每一次閱讀有關於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故事,都知道這終將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悲劇。

正如作者所說的「身為醫生,我知道這種疾病終將獲得勝利。過程中不會有意外,也不會有奇蹟,我們注定輸掉這場戰爭,我腦海中唯一的問題是:這場敗仗將會讓我們犧牲多少。」


▲ 圖片來源:Canva

在這之中無人可倖存,無論是患者本身的凋零到離去,陪伴者、照顧者也隨著在這段過程中經歷巨大的傷痛、掙扎,各種相互矛盾的情緒折磨著他們:疲憊、懊悔、憤怒、心碎、罪疚。隨著患者過世,那留下來的親人朋友們,大多也需要一段長期間的恢復期,才能真正地與自己和解。

▌當失智症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此接近‧‧‧‧‧‧

關於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我們都理解得太少。

我們幾乎都只能被動地看著他發生,無法真正地去做點什麼,無論看過再多的電視戲劇、書籍,仍然無法真正的有心理準備,然而,這一切卻離我們都這麼的近,記得小的時候,祖母也罹患阿茲海默症,逐漸地忘記我們,從最後出生的孫輩,並將我們這些年輕的孫輩看成了他的女兒,記憶留在某個時期。

然而,卻偶爾、偶爾會忽然握著我的手親暱地喊出我的名字。

每一次去探望祖母時,我都渴望有那樣充滿奇蹟的片刻—他能夠清晰地憶起眼前這些人是誰。

我仍時常會好奇,那些記憶遺失的人們眼中的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 圖片來源:Canva

▌心臟科權威醫生筆下的阿茲海默症父親

這本書因著作者本身就是醫生來書寫自己父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過程,我仍忍不住期盼起身為醫生的他會有什麼樣的特別的應對方式,以給予那些其他同是相同處境的人們有一個更好的參照。

這一本書,以散文式夾雜著一些醫學上關於阿茲海默症發展的歷史、研究、發展,並帶出他父親從開始確認阿茲海默症,無論是學理上的知識陳述,又或者是父子、親子關係中情感的描寫,非常的精采絕倫,且相當動人,完全不像是一個某領域的專業人士去撰寫出來的書籍。

因為作者的醫學背景,在閱讀前,我很理所當然的會認為會跟接近一般知識型的書籍,更多的專業名詞、術語。也會帶有那種過於充滿邏輯思維的人們寫出來的書那般,充滿條理。

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卻透過作者的細膩描寫,將他父親的形象勾勒得逐漸清晰具體,在那些關於子女照顧父親的情節堆砌下,我彷彿也跟著生活在裏頭,陪著作者一起度過這些歷程。

並沒有太過文藝或抒情、更沒有驚天動力的去書寫他的悲傷,單純地只是隨著那些進展,如實地訴說他在其中掙扎、心境以及他和父親之間的相處與對話,然而正是那些生活片刻的呈現,在不知不覺間早已在讀者心中堆砌出了一座城堡,最終卻隨著父親離世瞬間倒塌。

看完了這一本書,我遲遲無法釋懷,難過了好一陣子都說不出話。

▌面對死亡,我們總是顯得如此渺小

在最後那一段情節裡,作者陷入抉擇—要持續為父親輸液以保持生命徵兆,延續活著的時間?又或者是否提早結束父親的痛苦,不給予輸液讓他自然地離開?

讓我也想起我父母腦溢血在醫院裡那時,被醫生護士徵詢是否要簽下放棄急救書那種兩難,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樣的選擇才是最好的,最正確的?那時的急救是徒勞,是增加父母肉體的痛楚?只是為了讓自己不陷入後悔、罪惡感之中?還是真的會是父母期望的結果?

作者在這過程中,即使他本身亦是醫生(其他專科:心臟)他都不免詢問護士或更早之前也都會徵詢父親的診斷醫生: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麼選?

而我,因著父親、母親相隔三年皆因相似的狀況進到急診室,被同樣的徵詢了一樣的問題。我兩種選擇都試過了。放棄與急救,他們仍然都離開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下,對於失去親人的傷痛,我的悲傷並沒有什麼不同區別,我仍然懊悔、痛苦、自責。因為面對這一切本來就沒有一個最佳做法跟標準答案。

你永遠也不知道做了另外一個選擇,會不會更好?

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書籍,雖然最終沒能因為醫生身分而看見更多更好的應對跟處理方式,但卻反而因為作者在這些歷程中都和我們陷入了同樣的迷惘、掙扎,包含在過程中沒能很好的陪伴跟照顧父親,又或者是要不要送安養院、與其他兄弟姊妹的看法分歧等。意外地卻讓人有了理解、共鳴、寬待的感受,最終浮現了「可以不再苛責自己是否做錯」的釋懷感。

即使看完同感悲痛,對於曾經走過相似兩難歷程的我,卻意外地獲得了療癒。

而如我第一段「在這之中無人可倖存,無論是患者本身的凋零到離去,陪伴者、照顧者也隨著在這段過程中經歷巨大的傷痛、掙扎,各種相互矛盾的情緒折磨著他們:疲憊、懊悔、憤怒、心碎、罪疚。

隨著患者過世,那留下來的親人朋友們,大多也需要一段長期間的恢復期,才能真正地與自己和解。」

或許面對摯愛親人的病痛到死亡,誰又不是這樣呢?更大的層面來看,面對生命,誰又能真正地從死亡中倖免呢?我們都只能在其中謙卑的學習,去做到當下我們所能做的,就好。

非常推薦這一本書,非常好看,雖無可避免的悲傷卻意外地相當感人且療癒,從中也能獲得釋懷與和解的力量。


全文經 Poka 授權轉載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關於「安樂死」:主動放手,讓愛在尊嚴中離去!
►延伸閱讀:劉秀枝:在愛之中道別,最有深度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