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一名野生動物獸醫師為動物請命、向人類爭命,深耕保育的熱愛與省思:每隻動物不僅是存活,更要活成牠們該有的樣子。每個生命不只活著時受尊重,也應該死得有尊嚴。
餵養附近流浪犬、貓的行為,真的是善舉嗎?還是僅為單純滿足自己的私慾?
獸醫師,也不是只有醫治動物,生態「保育」更是重要一環,光有滿腔熱血的救治行動,也可能造成動物受到更大的折磨,本書作者綦孟柔獸醫師以其專業經驗分享其舊傷案例,為讀者打開正確理解「動物救治」之知識大門。
▌ 安樂死,也是一種救治行動
野生獸醫師也會陷入天人交戰的抉擇,除了救生外也兼具保育之責,由於資源有限只能將其投入在康復機率較高的動物,即便動物能夠康復,也須考量後續的野放策略,避免野生動物在外因為無法覓食而增加危險。
就如同書中掉入捕獸夾陷阱的穿山甲將面臨截肢,但在野外的環境需要挖洞、爬樹,縱然穿山甲能夠撐過康復期,少了前肢的他也無法與野外存活,就算生理再健康只要影響到未來生存機會,也必須考量「安樂死」。
在他康復後或許讓他練習挖土、爬樹技巧,就有一絲的機會,綦獸醫師當時做不了安樂死的決定,但就在練習爬籠子的過程中,穿山甲摔下來了,我們常見的寵物醫院的寵物與野生動物不同,野外就是他們的家,不會有人瞻前顧後、細心呵護,有時候無法在野外存活的生物,給予「安樂死」,反而是較為妥當的處置。
▌ 不餵養,擁有足夠力量才是真的幫對忙
多一餐或許能夠活得比較久,但不能活得比較好。
擺一碗乾糧分享給遊蕩犬、貓,可能是習以為常的事,我也做過。
有隻遊蕩犬一直跟著我,覺得他特別有緣及可愛,於是跑到超市買罐頭放在街角,但當時他可能還在害怕,不肯過來吃,直到我假藉買飲料離開不到三分鐘,罐頭就被他 shot 光了,光是回想那時候的場景就還是覺得那隻狗很可愛,但這是錯的!只不過是滿足我個人的私慾而已。
犬、貓需要定期注射疫苗、驅除寄生蟲、洗澡、整修毛髮才能健康地活著,街上的遊蕩犬、貓過幾年就會不見,每個人都喜歡犬、貓但沒有人願意給他一個家。
就算有食物就能繼續活下去,但也會引來其他地區的犬貓,出現地盤、食物、交配之爭奪發生攻擊行為,而穿山甲、山羌、白鼻心、鼬獾等野生動物就成了不良循環的最大傷兵(被遊蕩犬攻擊的對象)。
原來擁有足夠的力量才是真的幫對忙,面對遊蕩犬貓,如果真的覺得可愛或喜歡就給他一個家吧!
▌ 空有愛心,只是自以為是的「私養」
現行法律並沒有規定不得飼養一般的野生動物,諸如麻雀、松鼠、赤鼯鼠等,但野生動物並不好照顧,尤其是「營養」。
在養最常見的寵物犬、貓時,除了狗糧、貓糧外,都會有人類餵食人類的食物給他們,但人類食物通常含有過量脂肪、鈉和糖,這些對犬貓而言,並不健康,將造成肥胖、糖尿病等健康問題。
一般寵物店不會販售麻雀、松鼠的食物,有時候人類的「差不多」心態,將其他食物的糧食任意替代,卻忽略各種動物之營養需求有本質上差異。
書中餵松鼠吃貓糧的離譜主人用自以為是的方式飼養,卻沒有從動物角度看待一切,只光有愛心卻用錯方法最終承受苦難的只有動物。
▌ 黑熊、犀牛、蝙蝠是野生動物救治的對象
在臺灣獸醫系的在學期間接觸的不是犬貓就是經濟動物(牛、羊、豬),對野生動物幾乎未接觸,5,000 多名獸醫師中,野生獸醫師卻不到 25 人。
掉落套索陷阱的臺灣黑熊、獼猴、蝙蝠都是救治對象,尤其 6 克大小的拇指蝙蝠光眼睛、嘴巴都難辨,遑論要把指骨接回去,但大學時期都未接觸過相關的學科,原以為自己不去介入、干擾野外生物,野生動物就會自然而然地活下去,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破壞,但雖有破壞存在,也有「救援」的機會。本書綦獸醫師在書中也分享了有趣的實戰經驗,包括如何麻醉的技巧,用巧妙的創意與動物鬥志以及其保育理念,守護著臺灣的自然環境,讓保育成為全民運動。
►延伸閱讀:「我看病都沒這麼貴!」處在《傷獸之島》的獸醫師們‧‧‧‧‧‧
►延伸閱讀:無痛的安寧──毛孩最後的日子,除了醫療,還能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