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對方在想什麼嗎?《心理安全感的提問技術》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你真的懂對方在想什麼嗎?《心理安全感的提問技術》

你真的懂對方在想什麼嗎?《心理安全感的提問技術》

圖片來源:Unsplash
不坦言真心話,其實是人性,需要提問力來破冰!掌握正確提問優質問題,挖掘出隱藏的訊息與智慧

你有沒有曾經渴望讀懂別人的心思,知道他們真正的想法?

根據調查,美國民眾最想擁有的兩大超能力是 「時光旅行」 和 「讀懂他人心思」。雖然穿梭時空仍是科幻夢想,但理解他人內心,卻是我們可以學習並掌握的能力。然而,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真正讀懂他人?

K-12 教育創新機構 Transcend 的共同創辦人 傑夫・偉特斯勒 在《心理安全感提問的技術》一書中,深入探討日常與職場中的溝通障礙,揭示那些讓人欲言又止的無形阻礙如何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與決策。

有趣的是,許多人以為溝通不順是因為對方不願說,但真正的問題往往出在我們不會問。提問,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超能力——當你學會問對的問題,就能打開對方的心扉,讓溝通變得更順暢、更深入。

▌ 提問就是一種超能力

作者指出:「如果想真正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或經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動詢問。」

然而,真正做到這點並不容易。

許多人擔心提問會讓場面尷尬,導致遲遲不敢開口,結果不僅問題無法解決,還可能引發更多誤解。

不妨試著觀察並記錄自己與他人對話時,哪些話題讓你猶豫不決,哪些話你原本想說卻選擇隱瞞。隨著時間累積,你會發現阻礙溝通的真正原因。

常見的顧慮可能包括:「擔心對方會有防備心」、「不知道怎麼開口」、「害怕自己的話不被重視」等。

但事實上,這些溝通障礙並非無解。作者透過書中介紹帶領我們找出方法,克服內心的顧慮,讓提問成為更順暢、更有價值的溝通工具。

▌ 深入對話的五大步驟

那在知道提問的重要性後,接著我們就可以來學學怎麼深入對話。作者在書中提出深入對話的五大步驟,分別是:

  第一:選擇抱持好奇心

這裡有個關鍵字叫做「選擇」。換句話說,好奇心並非與生俱來的固定特質,而是一種主動選擇。當你選擇以開放的心態探索他人的世界,你便為自己與對方之間搭建了一座理解的橋樑。

  第二:營造心裡安全感

如果你希望別人對你坦誠相待,那就要看你能不能創造出安全感,讓他們願意自然而然地吐露心聲。製造安全感意味著讓對方覺得很自在、放鬆。這部分需要多花點時間和耐心,有時可能還需要你先從自身開始,說說自己的經歷,讓對方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就會對你敞開心胸說出真心話。

  第三:提出高品質問題

記得,不是所有問題都能促成深入對話,高品質的問題應該是經過思考、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並能夠引導對方提供更具深度的資訊。

舉例來說:假設你的朋友剛剛換了一份新工作,與其只問:「你喜歡新工作嗎?」這樣的封閉式問題,不如問:「這份新工作和你的期待有什麼相符或不同的地方?」

這樣的問題能夠鼓勵對方進一步思考與表達,而不是簡單地回答「喜歡」或「不喜歡」。

  第四:透過傾聽來學習

許多人在對話時只專注於自己的回應,卻忽略了「真正聆聽」的重要性。真正的傾聽不只是接收資訊,而是理解對方話語背後的情緒與意圖。

像是當你的朋友告訴你:「最近工作壓力好大。」如果只是簡單回應:「那就多休息一下吧!」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你並沒有真正理解他的困擾。

但如果你換個方式說:「是發生什麼事讓你這麼有壓力呢?」這樣的回應不僅讓對方感到被關心,也開啟了更深入的對話空間。

  第五:反思與重新連結

最後一步,同時也是作者認為最難的一步就是在傾聽之後,決定你之後要怎麼做。

對話不應只是一次性的交流,而是持續深化關係的過程。

真正有意義的對話,在於聆聽之後的反思,並且根據對方的回應來調整自己接下來的互動方式。

比方說:如果你的同事向你抱怨某個專案的困難,你不僅可以提供建議,還可以在幾天後主動關心:「上次你提到專案遇到的挑戰,後來有沒有好轉?」這樣的後續關心,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也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緊密。

▌ 透過提問,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提問不僅能幫助我們獲得資訊,更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而這本書提出的許多案例將帶領你重新思考「提問」的價值,並提供具體的方法,幫助你在職場、家庭與日常生活中,打造更順暢、更有影響力的對話。


本文作者為 文薇【微讀空間】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誠品線上

►延伸閱讀: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曾寶儀《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
►延伸閱讀:你,還有你,為什麼都不發言:公司開會像守靈會議,居然與高度專業分工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