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東歐史是個難以不共感的過程:談《共同體的神話》
《共同體的神話》正是補足東歐史長期缺席的重要著作,從哈布斯堡到近代民粹主義,當我們重新拼上這塊版圖後,終將會意識到夾在帝國邊陲的東歐是如何克服強權壓迫、族群清洗、排他情緒,以及今日在遙遠烏克蘭所形塑的「公民民族主義」從何而來。
《共同體的神話》正是補足東歐史長期缺席的重要著作,從哈布斯堡到近代民粹主義,當我們重新拼上這塊版圖後,終將會意識到夾在帝國邊陲的東歐是如何克服強權壓迫、族群清洗、排他情緒,以及今日在遙遠烏克蘭所形塑的「公民民族主義」從何而來。
若把目光放回2023年的台灣,面對「雙語國家」的推行、「台語羅馬字」的常見認知、以及「電資醫牙」獨大的局勢,再回頭檢視過去400年來這座島做為「土著」被看待的歷史,《文化與帝國主義》的研究方法仍然值得被更多人細加品味、運用,乃至於在思想上真正走入「後殖民」的階段。
俄羅斯人的史料,在取得新土地上使用了「收集土地」一詞。這個詞背後的意涵究竟是什麼?作者認為是俄羅斯人要取得俄羅斯人自古以來的領土,真的可以這樣解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