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校園、家庭,與那些狂烈的安靜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關於校園、家庭,與那些狂烈的安靜

關於校園、家庭,與那些狂烈的安靜

Photo by jules a. on Unsplash

七篇短篇小說從教育現場出發,盤根錯節往四方擴散,我們順著根莖枝葉,看看陳育萱要帶著我們去哪裡,帶著我們看見什麼。

《那些狂烈的安靜》書名起得極好,七個故事裡驚世駭俗的情節不少,要我現在馬上說出來有印象的,大概是〈停在一無所有的浮標〉中朱冠群父母的爭執和〈人偶遊戲〉方星媛那通求救電話,這兩個段落光是文字就呈現怵目驚心的片段,要是拍成電影可以出現白刀進紅刀出的畫面,血液汩汩流出;不過,其他的部分也不是不痛,只不過是血珠緩緩滲出的影像,只要觀看者的目光停留得夠久,必將見到血漬和血灘出現在各個主人翁身上,無一例外。

在《那些狂烈的安靜》中,陳育萱提供許多耐人尋味的面相,她在不同的篇章裡安插動物和玩偶在各個角色身邊,在〈一閃一閃亮晶晶〉裡更是直接以主角豪豪相伴的玩偶熊視角穿透一位情緒障礙兒所面對周遭人事物,包括他的父母師長與同儕鄰居,玩具熊對豪豪的情緒起伏了然於心,偏偏老師看不懂,上課中的秩序失控讓豪豪無法相信學校環境,連老師也跟著一併受傷;豪豪的父親為此疲於奔命,三天兩頭跑學校,到處道歉,直到遇見同棟鄰居—書恩奶奶。特別提到這則短篇無非是因為玩偶熊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清晰表達他對豪豪的了解,相較於其他的篇章雖然沒有這麼清楚明瞭,但無不明示著,動物在故事主角身邊有著比他人(甚至是親人)更清明的眼光和無私的陪伴,跨越語言和物種,卻承接了許多墜落中的孩子與成人。

雖然是書寫著校園中的點點滴滴,「家庭」卻意料之外也意料之內成為本書焦點。

以身在教育現場的人來看,教育不只存在單一場所,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大。可是臺灣很擅長切割一個人的社會角色,只從單一面向來思考,忽略人是混合的有機體。—P.250

還好,作者並沒有在書中也將人切割開來,相反地,她嘗試將每一則短篇小說納入了最大的關係圈,將家庭、社會和宗教都寫進來,試圖從多個面相看見一個人,不論是老師或學生。

常聽人說:學校是小型的社會,陳育萱將「流浪教師」、「邪教信仰」、「新冠肺炎」放進書裡,讀起來不只是熟悉感而已,現實面的殘忍和孤獨在閱讀的過程中毫不客氣地逼近讀者。〈彼端〉的沛珊考上教甄,終於結束七年代理教師生涯,但她的故事卻在她與教室裡的監視器對視中完結,留下的只有讀者身上突冒出的冷汗;而東岸大學新生成了家教學生救命的最後一根稻草,學生抵不過母親對宗教的狂熱,青春命逝;最後的一篇〈禮物〉讓不久之前停課不停學的情境躍然紙上,透過高中老師Dora線上教學時的緊繃和恍惚感,從虛擬教室的螢幕裡確認每張臉龐,到在真實世界中追逐那些沒出現在線上的臉龐,身心俱疲。

學校既然是個場域,必有形形色色、高低起伏的流動在裡頭。原本師生關係及網絡就已蘊含多面向的相處,近代教育理念鼓勵家長的加入、學校多元化發展和各式各樣的評比之後,學校生態儼然不復以往。陳育萱以高中教師之姿,試圖將體制下的風景細細展現,以溫柔不批判的筆觸刻畫殘酷的現實,更以不同的角色書寫,將那些帶著痛的成長印記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真實且記憶深刻。

註一:〈人偶遊戲〉相當程度接近2013年彰化發生的日月明功案,讀者倘若有興趣可觀賞紀錄片《回家的理由》,筆者認為此片從當事人(加害者及被害者)的家人眼光切入,提供不同於媒體報導的視角來理解這些信徒為何「誤入歧途」。

註二:筆者在「學校是小型社會」這句話上踟躕了許久,對於學校究竟能否映照社會裡的種種持相當保留的態度。獨立評論的《別再說學校是個小社會了!》(點入可直接收看文章)某個方面道出了筆者持保留態度的原因:學校容納的廣度和深度會因為學生年紀增長和對象而有所變化,這也是觀看教育場域時該保持不同觀看距離和焦點的心態,比如國民教育和專才教育的取向不同,所受訓練不同,對老師和學生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而不該以一句話概全。

►延伸閱讀:「你的未來就是我的未來」─是寄生上流還是寄生於兒童?
►相關書籍:大塊《那些狂烈的安靜》.陳育萱 著

開根好_那些狂列的安靜_大塊_陳育萱

https://www.facebook.com/hi.square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