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未來就是我的未來」─是寄生上流還是寄生於兒童?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你的未來就是我的未來」─是寄生上流還是寄生於兒童?

「你的未來就是我的未來」─是寄生上流還是寄生於兒童?

攝影師:Stanley Morales,連結:Pexels

最近在家防疫閒得慌,又開始把以前看過的日劇拿出來重新回味,隨意瀏覽時,我的視線停駐在2015年上映的《母親遊戲》,依稀記得第一次看時,感覺蠻震撼的,從沒想過原來母親們的世界竟是如此複雜且暗潮洶湧。
故事描述普通的單親媽媽希子,誤打誤撞地將孩子送進當地的名門幼稚園,逐漸體會到階級差距與貧富落差,但她不畏強權,不對位階較高的「媽媽友」言聽計從,用樂觀堅強的精神在各種心機中生存,並逐漸改變了其他「媽媽友」的想法,帶領大家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爸爸去哪了?

「媽媽友」是從日文演變而成,指的是因孩子就讀同所學校或班級而相互認識的母親們,為了得到更多情報或連繫感情而組成的一種團體。一聽到這個詞,我馬上浮現疑問:那為什麼沒有爸爸友呢?這是不是意味著孩子的教育,與學校的雜事,多半還是由媽媽出面處理,儘管孩子是兩個人一起孕育,社會卻時常將教導的責任讓媽媽一人承擔。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時會聽到「一定是他媽媽沒教好!」的評論,彷彿女人從孩子一出生的那刻起就自然知道該如何當媽,而男人的責任隨著射精一起排掉了。

曾看過一部隨機街訪爸爸是否了解孩子的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ohc8pO-low),其中的爸爸們連孩子就讀幾年級、什麼學校,甚至連生日都不清楚,原先覺得有點荒謬好笑,但想到我爸也是每年都要問一次我要畢業了沒,回答時都忍不住想唱「聲音在笑,淚在飆,爸爸你怎麼還不知道~」,更諷刺的是,影片最後輪到媽媽回答時,她對每位孩子的問題都瞭若指掌,跟老公形成強烈的對比,也多少應證媽媽們對於孩子在學校的種種較為上心。

力爭「上流」

正因為社會大眾普遍仍認為孩子的教育應由女人承擔,為了不落人口舌,被批評為失職的母親,也為了孩子好,希望他們未來能有一番成就,不要輸在起跑點,媽媽們無所不用其極地去爭取一切資源,從學校的校風,到老師的教學風格,甚至是同學的家世背景,希望能提供孩子一個最優質的環境。

而現在,若有一個機會能讓你的小孩與政商名流的孩子就讀同所學校,而且學費由老闆全額支付,但前提是妳必須成為老闆太太的跟班,妳去,還是不去?

我想,多數人都期許自己能像《母親遊戲》中的希子一樣,能堅定自己的信念,在眾多各懷鬼胎的名流中走出一條活路。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我們極大機率成為《上流兒童》裡的陳勻嫻—沒有背景,只能為了孩子委曲求全,甚至做出傻事。

在小吃攤長大的陳勻嫻,依藉著嫁給中產階級的老公稍微翻身,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見識過更有錢的家庭後與她們的教養方式之後,陳勻嫻想得到更多,要與「她們」一樣,只要跟她們一樣,就能讓孩子有更美好的未來,自己也能實現理想中的生活。
我不認為這是貪心或是不知足,相反地,正是明白自己的不足,她才如此拼命想創造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給孩子,好不容易有個能晉身上流的機會,當然要緊握不放,但她沒意識到的是,在緊抓著可能翻身的機會時,卻也不知不覺地鬆開了另一隻牽著孩子的手,與孩子越離越遠。

若當初有兩人牽著孩子,情況會不會不一樣?
若當初老公能正視陳勻嫻在媽媽之間的交際壓力,她是不是就不用勉強自己?
若陳勻嫻不將自己的夢想加諸於孩子身上,他們會不會過得更快樂?

這些問題沒有正確答案,做的選擇也無法重來,你不會知道人生的每段岔路會帶你前往什麼樣的終點,只有自己親自走過才會看見花開花謝,冷暖自知。

從吳曉樂的《上流兒童》中,我看見媽媽們的困境與掙扎。
有句話叫「母憑子貴」,我認為這句話道出了世人對媽媽的印象,一個女人的成功與否似乎要看她的孩子表現如何,而不是看她自身的存在價值。有了孩子的女人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姓名,皆以孩子的名字為主,「媽媽」成為一個通稱,彷彿只是孩子的附屬品。那如果是沒有孩子的女人呢?抱歉,直接被社會判定成有缺陷的女人,從一開始就不列入被評論的範圍。

在這人人都是鍵盤教育專家的時代,你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審視:太寵孩子變成溺愛、慈母多敗兒;對孩子嚴厲又成為虎媽、缺少母愛;社會總能找到各種理由對女性下指導棋。看到這樣的情況,實在很難對答應老闆太太無理要求的陳勻嫻生氣,我認為,會讓她下這個錯誤決定,不可否認有很大的原因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也推了一把,若能對女性們有更多同理,讓她們知道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或許,媽媽與孩子都能活得更自由。

►相關書籍:鏡文學《上流兒童》,吳曉樂 著
延伸閱讀:地球太危險了,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塞回肚子裡!

鏡文學-上流兒童-吳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