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愛?—讀佛洛姆《愛的藝術》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愛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愛?—讀佛洛姆《愛的藝術》

愛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愛?—讀佛洛姆《愛的藝術》

Photo by Brigitte Tohm on Unsplash

愛是什麼?愛是與生俱來的嗎?不論在電影或現實生活中,天雷勾動地火的時刻、驚天動地的一瞥、墜入情網的一瞬間,那是不是愛呢?

佛洛姆於1956年出版《愛的藝術》一書,成了他繼《逃避自由》後另一冊洛陽紙貴的著作,此書現下再次出版,說它是世紀經典實在不為過;讀過之後,除了佩服作者見解及嚴謹的闡述,更是感歎這一本距今超過半世紀的著作,作者的種種陳述不但不過時,讀起來反而倍感真切,心中其實百感交集。

開根好_愛的藝術_Erich_Fromm_佛洛姆_1
(By Müller-May / Rainer Funk, CC BY-SA 3.0 de,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3921778)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開頭見山地闡明:愛是一門藝術,不是偶然發生的經驗,不該受限於對象和消費文化的影響。因為是藝術,和其他精益求精的能力一樣,愛需要知識、學習和努力實踐,需要去給予,而非單方面地只是被愛。

定調「愛」之後,佛洛姆開始進入深度的探討,從人性開始討論為什麼需要愛,愛從遠古至今有怎麼樣的思維和作法上的變化。論述的過程中,佛洛姆引用了心理學、社會學、神學和歷史上的許多佐例,資訊量相當豐富。

就在談到愛的主動特性後,開始對不同形式的愛進行探討。這個部分有些許出乎筆者意料,不僅談論男女之間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佛洛姆更將愛擴大至兄弟愛和對神的愛,不侷限於個人和小眾之間,佛洛姆強調人與群體、與精神上愛的互動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佛洛姆提到了「自愛」的重要,人要尊重一己的完整性和獨特性,而非自私自戀。老實說,讀到這裡的我實在非常敬佩佛洛姆的清晰與闡明,談論自愛時鏗鏘有力,完全不是心靈雞湯般的談法,直球對決不遲疑,並告訴讀者:無私是無法去愛人的,連無私的母愛也一樣,母親不能善待自己,孩子也會被教育成不喜愛生命的狀態。

此書不是教養書,但它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告訴人們母愛和父愛如何影響孩子,讓人在生命的初期和歷程中學習如何去愛。佛洛姆從心理學的觀點出發,道出人之所以成為人、愛之所以成愛的根本,而這些論述和觀點至今仍實用,對我來說:它更敲醒了自詡文明進步的現代人,身而為人的根本究竟為何?

然而,現在卻仍有多少人以捨本逐末、緣木求魚的方式追求愛。

若要談到《愛的藝術》對現在社會的當頭棒喝,莫過於第三章的內容了。佛洛姆不客氣地就稱之為「解體」,不避諱地指出「愛(包括兄弟愛、母愛和男女愛)是一種頗為罕見的現象,其地位受到各式各樣假愛取代。有多少種假愛,就有多少種愛的瓦解。」(—出自 P.143)佛洛姆對資本主義社會抨擊之強烈,字字句句鏗鏘有力,閱讀此章的過程,我時時提醒自己這是1956年完成的著作,竟能將當下的社會現象、現代人的處境描述地絲絲入扣、對時下的個人、家庭、信仰解析得拳拳到肉?佛洛姆沒有打算要放過任何微小的細節,就是希望讀者可以意識到自我和當下社會的狀態,做出不同的抉擇。

然後,佛洛姆坦承不諱地告訴讀者:《愛的藝術》中找不到「如何做」的處方,你只能踏出自己的腳步,但緊扣本書基調:「愛是一門藝術。」既然是藝術,它必有實踐上的基本要求:紀律、專注、耐心和無上關注的態度。很八股嗎?的確。不過想成功完成哪一件事不是如此?愛亦是如此。

佛洛姆用理性清晰的思路帶著讀者思索愛,在《愛的藝術》中,愛不再是模糊虛幻、不著邊際的情緒,它明確具體地被解析、細看和探討,清楚地展現在摸不著頭緒的人們面前;愛也不再是一種短暫的感覺,它可以是一種狀態,需要維持、經營、呵護、學習、不斷精進的狀態。

愛更是一種能力,沒有人成為父母就會愛,也不是結婚就懂得愛,學習愛聽起來有難度,但卻是我最愛此書的論點:身為人類,愛是終其一生的追尋,沒有捷徑、沒有終點的路途,不論現在在哪裡,知道自己可以時時刻刻往前邁進、不斷更新,永遠有機會習得愛的能力,而非陷於死水一攤,靜滯不前之處境,是艱辛卻值得欣喜的事。

►延伸閱讀:遇上病態情人如何解?你與妳都該學的「自我照顧」
►相關書籍:木馬文化《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 著

開根好_愛的藝術_木馬_佛洛姆

https://www.facebook.com/hi.square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