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快譯通:《沒有為什麼:親子溝通的翻譯手冊 破解爸媽的外星話》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孩子的快譯通:《沒有為什麼:親子溝通的翻譯手冊 破解爸媽的外星話》

孩子的快譯通:《沒有為什麼:親子溝通的翻譯手冊 破解爸媽的外星話》

Photo by Stephen Andrews on Unsplash

有沒有曾經覺得孩子的某些「為什麼」很難纏,不論怎麼試著跟孩子解釋,孩子都聽不懂,搞到自己快抓狂、孩子一頭霧水看不出暴風圈壟罩頭頂,還拼命地追問。相信我,看完這本繪本後,你就會知道很多時候孩子是真的聽不懂,不是白目;某些大人的語言連你我都不懂,何況是孩子。

《沒有為什麼:親子溝通的翻譯手冊 破解爸媽的外星話》是我家老大推薦給我的繪本,那時候她在書店讀這本書時,笑到趴在地上(真的趴在地上!),然後跟我說:「媽,妳一定要看看這一本。」

有許多大人會對孩子說的話,我們如果跳脫情境,自己聽起來也會覺得奇怪,比如說:「去問你爸爸/媽媽!」為什麼問你的問題要去問另一個人?你不知道嗎?那為什麼不跟我說你不知道,而是叫我去問另一個人?

開根好_沒有為什麼_國語日報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國語日報社提供)

再來一句大人常對孩子說的話:「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啊......」這句話應該連身為大人的我們都常常聽到,路邊不認識你的人都會掛在嘴邊說。通常啊,這句話之後就會接著一篇落落長的故事,這個故事裡常常沒有什麼重點,只是要表達「你很幸運(或好命)。」然後他們在你的年紀已經比你聰明、比你優秀、表現得比你好。聽完一整篇講古,有學到什麼嗎?沒有。大人們有回答你的問題嗎?通常也沒有。所以《沒有為什麼》書中告訴孩子,當你一聽到「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啊......」的時候,快逃啊!

然而,身為大人的我們,聽到比我們更年長的人用這句話起頭時,是不是心裡也是警鈴大作,想著快逃啊!從這個角度出發,你就會發現僅僅把《沒有為什麼》當作是孩子的繪本太過可惜了。

書中滿滿這樣的例子,乍看之下非常好笑,仔細聽聽大人自以為非常有道理的回應,其實非常無厘頭,繞了一大圈卻沒有答案,或是他們已經有了既定的答案,但不解釋也不妥協,就是要你接受,更多時候連說這些話的人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所以沒有為什麼!

大人為什麼要這麼說話呢?這是長大的其中一部分:社會化。
碰到無法回答、太過複雜、不願回應的問題,在社會化的階段中,人傾向模糊、繞遠路、甚至將問題往外推的表達,以非正面的方式讓他人知道說話者的不悅或內心的排斥,聽者若也經過社會化,通常可以感受得到;但孩子不一樣,他們還搞不大懂人際之間的界線或是哪些是文化中尷尬、禁忌的議題,當孩子得不到「答案」時就會打破沙鍋問到底,顯得很不知分寸。

這是孩子的錯嗎?我不覺得,誰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曾困惑?畢竟想要問到底是人之常情,直到長大後才會了解很多事是說不清楚的,才發現即使身為大人也不一定有答案,原來小時候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問題有多麼令人為難與難解。難道沒有別的方式和小孩說清楚了嗎?只剩下諸如「你可以寫信給聖誕老公公。」「等你長大就懂了。」的回應嗎?

開根好_沒有為什麼_國語日報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國語日報社提供)

身為母親,我被問過奇形怪狀的問題,有標準答案的我都不一定能夠回答,何況是沒有答案的;被問到自己答不出來的問題時,我倒覺得大人有兩個姿態可以讓孩子知道:一個是在不知道的問題上承認自己不知道,沒有答案並不可恥,許多科學問題博大精深,許多人生議題自己都還在摸索,怎可能萬事通?當大人們可以柔軟地讓孩子知道「我不知道」時,雙方更有機會一起找答案,甚至有時你會發現:孩子的答案可能比你更好。

另一個是誠實地表達自身的想法和價值觀,這和大人本身的自覺能力有很大的關連。許多價值觀的問題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至少應該將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說明白,也許孩子不一定可以接受,特別是年紀越大的孩子越是如此,但總是可以開啟對話並且彼此溝通。

孩子可以理解的範圍其實比我們想像中得更多,成為母親的路上我不斷地體驗這件事:從孩子第一次告訴我她做的夢並告訴我她對夢的感受、她無法理解自己對某個老師的不喜歡,到近日的為什麼我國在奧運奪金牌時:「媽媽,那不是臺灣的國旗耶,為什麼?」

或許,孩子的為什麼要的並不是答案,而是希望我們去理解他/她的感受,花時間多了解孩子的疑惑,開啟多一些討論,不只大人的外星話能被翻譯,讓孩子天馬行空的外星話也可以被接住,你會發現,美好的親子互動其實不需要斬釘截鐵的標準答案。

►延伸閱讀: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做他們成長路上的神隊友!
►相關書籍:國語日報《沒有為什麼:親子溝通翻譯手冊 破解爸媽的外星話》,大衛‧卡利 著

開根好_沒有為什麼_國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