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力量》/跟人生一樣,婚姻裡你要保有你自己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1的力量》/跟人生一樣,婚姻裡你要保有你自己

《1的力量》/跟人生一樣,婚姻裡你要保有你自己

 

劉威麟這本書想跟你說的是「離婚並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要怎麼從中再找回自己繼續面對生活的能量。婚姻是一件需要嚴謹考慮的事(生孩子更是),不要為了有小孩而結婚,也不要為了有小孩而不離婚,有時候必須回到自己的身上思考: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人生?

一直想寫一點關於「離婚」為主題的故事,卻總是因為自己沒有結婚而不知從何下筆,看見劉威麟這本《1的力量》寫了許多離婚的案例,我想可以從這本書延伸吧!

這本書是作者在結婚十幾年後終於離婚變成單親爸爸,並且從經驗分享的過程,整理出許多故事、歸納出離婚後的心態調適和重新面對「自我」的心路歷程。

若是攤開對婚姻的期待,有些人是自小的期待對婚姻有著「幸福快樂」的嚮往,有些人是為了建立自己沒有過的「家的」感覺,有些人堅信自己一定不會踏上與原生家庭父母的樣貌而想有所證明,有些則是年紀到了就到了該結就結了,更有些是:「不想讓未婚懷孕的孩子一出生就少了一個家長」⋯⋯不論哪一種理由結婚,若是遇上非得走到離婚的地步,多半都得面對婚前未曾想像的局面,從情感的破裂到財產的分置,以及最難纏的孩子的監護,常常在內心呼喊:「當初如果⋯⋯」

不知道其他讀者讀這本書的時候,心裡是怎麼想的。我好像看著一個又一個走鋼索的人,從這些故事裡感到心驚膽顫;更讓人心慌的是,離我父母離婚三十多年後的現在,像「離婚」這樣的事,依然像「犯了濤天大罪」一樣難以被提起,仍然像三十多年一樣,需要面對大量難以消化的異樣眼光,並且依舊容易陷入各種無助及孤立無援的狀態。(社會安全網不應該在這三十年間好好被建立起來嗎?大人的、孩子的、男性的、女性的、工作的⋯⋯等等。)

關於「離婚」比起大人我更在意的是孩子的心情。大部分的大人在談離婚、面對婚姻的破碎時,是很難顧及孩子的情緒,而且多半都會把大人的思考邏輯套在孩子身上。我想也許是我們所接收的訊息,多半都是把離婚最殘忍的那一面套入太多的戲劇化的情緒,幾乎很少人會去關心「離婚時/後的父母如何照顧孩子的情緒。」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能感覺或辨識父母發生什麼事。不要在孩子面對父母的離異要求他們「站在我這邊」,也不要在離婚後比較「你愛媽媽還是愛爸爸」(這很殘忍啊!親愛的離婚爸媽們!)更不要把「不離婚」的原因和痛苦都放在「因為想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這個理由上,這句話的反面意思是:「都是你害我沒有離婚,讓我那麼痛苦。」對孩子來說跟面對父母離婚一樣,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如果在照顧的能力和條件上,真的沒有辦法比對方給出讓孩子更好的環境,不如好好談,不一定需要爭到那個監護權。要相信孩子不會輕易忘記被迫分開的爸媽,要給自己和孩子都有那種「你/我不會失去我/你」的安全感。(不要自己嚇自己,童年時候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心裡都是無比深刻的。如果你們曾經用心愛過對方的話。)

離婚時最怕的是,讓所有未知的恐懼壓垮了自己。特別是習慣了兩個人/一家人,就常常以為自己回到一個人或少了誰的時候就活不下去了。事實上,「離開/分開」不一定是壞事,稍微緩和已經到崖邊的關係,重新檢視婚姻和自己,有時候會發現從來沒有發現的事情:有些事也許隨緣會更自在一點;有時候不一定需要一紙婚姻的證明好讓自己相信自己擁有愛人和維持家庭的能力;更多的時候在一個人的時候要相信自己還有能夠陪伴自己的能力⋯⋯

婚姻只是人生的其中一項選擇,離婚不代表你不好,也許只代表你不適合某一段關係而已。需要幫助的時候記得尋找任何可以幫助自己的人(即使是任何相關機構,都有可能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拉你一把!)有時候放過對方就是饒過自己,更多的時候恨的另一面是不夠愛自己。

在我們大半的人生中,很少人會告訴你「保有自己」「喜歡自己」「照顧自己」是何等重要的事情!很多人會想透過跟另一個人的結合,尋找那份自己內在缺乏的愛或被愛的感覺,常常在婚姻裡遺忘和遺失了自己。

劉威麟這本書想跟你說的是「離婚並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要怎麼從中再找回自己繼續面對生活的能量。我也不曉得哪一種人適合讀這本書,但我想讀了這本書以後,會稍微從中回望自己、調整自己。

婚姻是一件需要嚴謹考慮的事(生孩子更是),不要為了有小孩而結婚,也不要為了有小孩而不離婚,有時候必須回到自己的身上思考: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人生?

最重要的是,如果可以,請從小帶著孩子認識自己、喜歡自己、保護自己、照顧自己,別讓他們到了要用離婚來體悟原來一直沒被重視的事其實就是自己忽略自己!

全文經 文字邊境‧換日線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是的,你的方向是對的。
►延伸閱讀:【老根嚴選】四月:來聊聊我們的「關係」吧!

開根好_1的力量_劉威麟_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