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不死的幽默感,與一切發生在烏日小鎮上的百年孤寂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餓不死的幽默感,與一切發生在烏日小鎮上的百年孤寂

餓不死的幽默感,與一切發生在烏日小鎮上的百年孤寂

攝影/吳曉樂,寶瓶文化提供

二○一七年《鏡週刊》曾為楊双子姊妹做過一篇深度報導,雙胞胎兩人從小餓肚子,身兼父母職的阿嬤在她們十四歲那年大年初一過身,高職便開始打零工,連教官主任都看不下去,想方設法要填飽兩人的肚子。而後,雙胞胎妹妹若暉罹癌,三十歲離世。

這些故事或許已經有許多人看過聽過,嘆息過也為她們流淚過,但双子姊妹的故事,不是一篇深度報導能說完的。


(楊若暉、楊若慈/取自楊双子粉絲專頁)

妹妹離世後,楊双子這個筆名由姊姊楊若慈一人擔綱,同年以散文〈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獲得台中文學獎首獎。這篇散文寫的是生命的源頭──家,的故事,從成功嶺山腳下的張日興雜貨店說起。五年過去,楊双子終於掏盡一切家族記憶將之完整書寫,完成這本同名散文集。

讀《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像在看一齣荒腔走板的鄉土劇,命運之神安排各種荒謬情節在這個家族裡上演,就連居所都像是為了配合情節需要而搭建的舞台:泥水匠阿嬤一手蓋起的水泥厝,格局如迷宮般畸形詭異,應該垂直水平處皆不像話地歪扭,以致床頭櫃無法與牆面貼合,形成一塊畸零地(後來成為姊妹倆兒時敷夢的祕密基地)。

這樣一間屋子,彷彿預言居住其中的家族往後的命運。
有人離家出走,有人長年蝸居,有人關在房裡鬼祟,時而溢散令人異常亢奮的不知名香氣。每個人都相當稱職地扮演好屬於自己的(亂七八糟的)人設,就連不屬於這個家的人都上門充當臨演:欠錢的不是姊妹倆,討債的找上門卻是她倆上場迎戰(平常不問人間事的阿公忽然下凡給開的門);說好不能打臉,結果兩人都被甩了巴掌……喂,明明是臨演,誰讓你演得這麼逼真?

都說戲如人生,楊双子的童年卻是比戲劇還戲劇,真的,簡直戲劇到讓人感到魔幻,像在看台版的《百年孤寂》,一切混戰、荒涼與離散皆涵蓋其中。

楊双子的散文之迷人,在於她能以幽默流暢而不悲情的字句,重述一個分明很悲很苦的故事。而這樣的人生,因為有妹妹相伴,所以再餓都有力氣一同奮戰,也還能持有一份餓不死的幽默感,一起做著各式少女夢。直到妹妹因病過世。

幽默的文字或許能讓讀者在閱讀上述的生命經驗時少些負擔與壓力,但妹妹離世的悲痛太真實,怎可能掩蓋得了?於是這本書就成為責編目前編輯生涯中,流過最多眼淚,卻又淚中帶笑的作品。誠摯推薦給你。

本文作者為寶瓶文化編輯 小九

►延伸閱讀:總有一天,「我們」終究必須成為「我」
►相關書籍:寶瓶《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楊双子 著